• 一、从老父亲建楼房说起

      这次过年回老家,村里又多了几栋新楼房。年轻人都在外打工,建房子的重任当然就由老人来承担。不禁感概农村的老人真能忙,不仅种田、带孩子,还建房子,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楼房,低则两层,高的有四五层,建起这样的楼房起码要二十万以上,有的人家造价达到四五十万。建房子对于农村每个家庭而言都是大事,建房、娶妻、生子乃人生三大任务。一个年轻的小家庭,有了房子才有了自己的小家,日子才能过得舒心。现在的农村小伙子要想结婚,楼房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条件好的姑娘不仅要求农村有楼房,还要城里有套商品房。

      人一辈子要建好几次房子,每一次建房子都是耗力耗神的大事情。桔梗叔叔今年64岁,是乡村老木工,手艺精湛,会画画会雕刻,毛笔字也写得相当好,一生带了近二十个徒弟。他说他一生建了三次房子,第一次是二十七岁刚结婚分家的时候,建的是土房子;第二次是90年代建了青砖房,上面加了一层土房子,总共两层,当时这样的青砖房在全村是最好的;第三次就是近几年刚刚建好的四层钢筋混凝土楼房,据桔梗叔叔说这房子总共花了四十多万,地基打得特别深,七八级地震都震不倒,为了造这座房子,做木工十几年前乡邻欠的债都被收回来了。这次建的房子又是全村数一数二的好房子。

      桔梗叔叔和老伴一生从来没有闲过,也没有任何嗜好。桔梗叔叔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嫁在本县,已经四十岁出头,都靠打工做小生意生活,两家各有两个儿子。近两年两家凑了些钱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大女儿今年又因为丈夫赌博输钱将县城的房子卖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四十岁,小学毕业,成家后一直在外打工,据桔梗叔叔说,大儿子也喜欢赌博,两口子打工这么多年一分钱没往家里寄过,不仅两个孙子完全留守在家里,奶粉钱、教育费用一分没寄回来过,就连大儿子两口子的保险费也是桔梗叔叔代交。小儿子刚刚参加工作,也谈了女朋友。

      儿子女儿没有钱拿,桔梗叔叔建楼房的几十万从哪里来的?这是我心里的一个疑问。老两口种了一亩多地,种地收入十分微薄。已知的情况是近两年建高速公路征地,政府赔偿了10万,但也远远不够建四层楼房。仔细跟桔梗叔叔聊起来,才知道这楼房从开始筹建到搭起来框架花了两年半时间,建房子要请工,很多该请的工都没有请,全部由桔梗叔叔亲自代劳,利用农闲时间,打地基、挑砖、抬沙、模板,只要自己能做的就不请人,这就是半包工。据桔梗叔叔讲,建一栋楼房,半包工和全包工甚至要相差十几万。目前,农村建房很多都是半包工。

      如果你去仔细询问,就会知道,一般农业地区的农村,很多家庭的楼房都是父辈积攒的钱,再利用农闲时间半包工建成,有的人家年轻人在外打工拿了一部分钱回家,有很多甚至并没有拿钱。

      二、过渡期农村青年群体的“进退两难”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没有老人的帮助,建这样的楼房几乎不可能。不少年轻人跟我说,如果没有父辈的支持,他们不知道要怎么生活。仅靠打工收入不仅不稳定,他们留在村里也很难做到父母所做的那么多事情:既要下地干活,又要带孩子,还要建房子,不全包工光建房子都累死了!他们情愿出去打工。

      多数家庭孩子出生几个月就放在家里由爷爷奶奶带,如果带到城里且不说城里各种教育、医疗、生育等基本保障并不涵盖农民工群体,即使各种制度条件具备,将子女带到城里起码要一个人在家专门带孩子,如果把老家爷爷奶奶接到城里专门带孩子,不仅意味着少了一份老家的收入,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又多了一层,而打工收入是非常有限的。把孩子留守在家里虽然不是很好的选择,却恐怕是目前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了。

      就家庭负担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医疗是不小的开支,人情负担、基本生活消费对年轻人而言都已经是不小的负担。上海社会科学院有项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将新生代农民工既失去传统村庄的庇佑,在城市又未获得各种制度性保障称为双重脱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年轻农民工的各种压力。双重脱嵌条件下,或许只有家庭能够无条件的为他们提供支持,压力自然而然的转嫁到父辈身上。

      年轻人刚结婚,成立的小家庭属于家庭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各方面都需要父辈扶持。老人要给他们带孩子,要让他们打工回家的时候有一个安定的去所,过年过节有一个团圆的地方,在大城市打工疲惫的身心得到安慰,打工淡季返乡的时候有基本生活保障,漂泊不定的情感也能有所寄托。

      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群体多数是走出校门后直接进入社会打工,缺乏经验、缺乏积累,如果没有父辈的帮助,男子很难找到对象,即使结婚成立的小家庭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很可能很快就瓦解。通过读大学到大城市工作的农村青年被称为“凤凰男”,背后的意思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城里没有社会关系,打拼很困难。有正式工作有城市户口的姑且这样,更不要说年轻的打工群体到城市安家了。

      目前的农村青年群体有两支大军,一支是新生代农民工,这部分群体主要分布在工厂、服务业等,一支是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就业或许比农民工要好,但收入相当。其中的大多数如果选择在城市生活,没有家庭代际支撑都相当艰难。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可能还要返乡,农村大学毕业生进城打拼也需要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城梯度流动,逐步城市化,这期间都需要父辈在乡村能够提供经济、人力及情感支持。农村青年的两支大军对应的两种状态返乡和梯度流动都是流动性状态,背后的家庭如果能够提供支持,他们就可以顺利过渡,作为大后方的父代家庭不稳,他们就很可能就成为回不了家也进不了城的人。

      三、半耕半工模式的当下意义

      因而父辈必须为子代提供所能提供的一切支持,使得子代不至于在家庭生命周期之初就输给别人,这就是农村当下激烈的社会性竞争。为儿子建楼房或买商品房成为他们必须完成的人生责任,如果谁家父母在儿子结婚年龄没有把楼房准备好,都会成为非议的对象。当然,这样的村庄不乏父辈无力或不愿为子女提供支持的,这样的家庭,要么儿子打光棍,要么就是不完整家庭,离婚成为村庄边缘户。当下农村离婚非常之多,一个明显的经验感受是,缺乏代际支持的家庭更容易走向离婚。

      老人留在农村不是坏事,老人在农村可以下地干活,可以带孙子孙女,串门聊天晒太阳,有田野、有绿色,有年轻的生命,有朋友,比起在城市,他们辛苦劳作却可以活得更加健康。农村两个老人带三四个孙子十分常见,几个儿子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都交给父母,这样的“工作强度工作效率”仅限于在农村熟人社会中,“这个抱抱那个抱抱一天也就过去了”,几乎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进了城里,老年人就成为纯粹的消费者。在农村却是生产力。

      年轻人可以安心在外打工,赚钱再为下一代教育乃至谈婚论嫁作准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农民工家庭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问题,这些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型问题无形之中得以化解。农民工进城打工,连接着两头,一头是城市,一头是乡村。研究城市制度设置如何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是一种视角,未来的发展农民工当然需要市民化,但是目前而言,对于大部分农民工群体,乡村还是重头。这种从下往上看的乡土视角往往被学界政策部门忽视。

      当然,上文的分析是对于一般农业型地区而言,对于沿海农村或者城郊农村或者资源型村庄,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全国占大多数的一般农业型村庄,可以说农民家庭的平衡悬于一线,这种平衡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为基础,这里,半耕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半耕,维持了一般农业型地区农村家庭负担系数的安全值,使得父代家庭能够为子代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年轻子代家庭的家庭生命周期得以顺利过渡,符合城乡互动的内在涵义,实现了以乡促城,以城带乡,城镇化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这个意义上讲,半耕不是阻碍了城镇化,而是助推了稳健的城镇化。半耕通俗些说,就是父辈在家种地、带孩子、建房子。仅仅靠半工,平衡立刻就会转为失衡,导致家庭不稳甚至社会动荡。半耕,执行起来也很简单,很容易,让父辈在农村呆得下去,有地可种。对父辈而言,虽然很辛苦,可在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地方辛劳却是很享受,这是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状态。不得不说半工半耕是一个精巧的制度设计。如果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或者强行灭村,后果可想而知。灭村容易,再想恢复重建乡土社会业已脆弱的联系恐怕很难。保持些乡愁,换一种乡土视角看来很有必要。

      农村的老人叼着一根自制的烟卷,坐在树荫下也好,田间地头也好,丝毫没觉得这种忙碌的日子苦累,眼神中饱含满足,这种意义感精神上的满足感是绑在乡土上的,半工半耕模式在当下也超越了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意义,还关乎乡土文明和很多人的尊严,对于农村忙碌的老人而言,不得不说,它也是一种底线。

      当下,浓浓的乡愁不仅仅是乡愁,这种乡土生活还割不断,也不能割断。

  • 进入专题:2015年回乡记
  • 责任编辑:朱战辉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