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三农动态 >> 传媒消息 >>
  • 从学习者到学者的蜕变——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吕德文
  •  2015-04-05 23:29:43   作者:明海英 吕德文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从学习者到学者的蜕变——记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吕德文
    2015年04月03日 07: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3日第722期 作者:记者 明海英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吕德文看来,做学问充满了乐趣。因为走进研究的广阔天地,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可以展示学识、发挥潜能。如今,他在基层治理研究的领域里兴致正浓。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吕德文刚上大学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接收信息的方式有限,能读到的专业书籍、期刊也很少。每次看到喜欢的文章,他都花一两天时间把它抄下来。后来,接触网络后,他很快关注到“三农”问题,发现原来农村研究竟有如此大的天地。这也直接促使他后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一直关注农村、从事农村研究。

      吕德文说,“真正学习做研究,是从博士毕业论文开始的。”由于之前接受的是“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专业训练相对缺乏。硕士期间,吕德文参加贺雪峰教授主持的读书会,进行经典阅读训练,两年间阅读了百余本哲学社会科学经典著作,这对于思维训练很重要。博士期间,吕德文大部分时间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做村治模式调研,以了解一个个村庄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整体概貌。因而,怎样做专业训练和专题研究,怎样从一个学习者向一个做专门研究的学者转型,对于吕德文来说是双重挑战。

      “由于专业训练缺乏,我刚开始很难把看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转化为专业性的学术问题。”吕德文说,他的博士论文聚焦于“钉子户”研究。“钉子户”现象很好描述,但怎样用专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对当时的吕德文而言还比较困难。“我当时采用国家建设理论去解释‘钉子户’现象,其实这一理论更适合解释精英。理论与经验之间,有一点点脱节。”

      也正是通过博士论文的尝试,吕德文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所在。2009年,吕德文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恶补”专业欠缺,不断思考相关的学术命题如何专业化,也有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

      经验升华是一项技能

      吕德文比较看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攻读博士的3年期间,他扎实走完了十几个省市的20多个村庄,对全国各主要农业区的村庄概貌有了大致的了解。“经验调查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吕德文表示,将自己浸泡在田野中以获取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认识,以至于形成经验的“质感”,是一项基本技能。

      中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社会结构也不一样。同时,中国正处于巨变时代。鉴于此,吕德文认识到,“要对中国农村、对中国有整体性的认识,一定要有足够广度、深度的实践积累。”他不断去调研,坚持每年花一定的时间去不同地方、不同领域走走看看。虽然每次并不给自己设定明确的任务,但他总是善于从经验中发现问题,在关联中解释问题。

      “脱离时空的抽象经验是不存在的,当下的经验现象只有放置于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放置于具体的空间结构下,才能获得理解。”吕德文说,他将调研发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任何领域的问题,都回归到当地的社会逻辑里,回归到当地人的生活逻辑中去理解,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