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思想评论 >> 史海钩沉 >>
  • 朱永嘉:也谈上海在五十年代都市文化的断裂和延续(下)
  •  2015-11-16 11:56:17   作者:朱永嘉   来源:作者博客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至于194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以后的都市文化,是断裂还是延续这个问题,我说既是断裂也是延续,延续的是救亡文化演化而来的红色文化;断裂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时期少数上等华人的摩登文化。于是百乐门的衰落是很自然的事了,要说明这个变化,那得从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四十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说起。我是1943年 小学毕业后考入清心中学的。那时清心中学不在陆家浜路,八•一三事变以后,清心中学搬到南京路红庙旁的一幢大楼的二楼。因为离家近,我就报考了清心中学并 被录取。那时红庙的香火很旺,红庙旁有一条小路叫红庙弄,这条路当时是上海家具店集中的地方,我由学校回家都是经过这条小路经天津路转到福建路的。清心中 学是美国浸礼会最早在中国办的一所教会学校。与学校配套的还有一个教堂叫清心堂。那时原来在陆家浜路的清心中学校舍与清心堂都被日伪占领了,学校成了税务 学校,实际上是日伪关押抗日犯人的场所。在教会学校读书还得接受基督教的圣经课,讲《新约全书》,每个星期要做礼拜,那时是去斜桥的一个教堂做礼拜。有时 还要家长去参加,我妈就曾陪我去做过礼拜。那时我有一个幼稚的思想,我家里是拜菩萨的,有观世音的像,有时也去庙里烧香,这时去基督教礼拜堂做礼拜,二边 的神会不会在上天为此打架,这可不好办了。当然这是小孩的幼稚想法而已。那时课文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语文课教的是《古文观止》,增加的便是日文课,大 家也没有好好学,只记得几个日文字母,其他都忘了。随着战争的发展,上海的对外贸易联系便中断了,商业文化也萎缩了。在这段时期,我们这个地区还被日本人 封锁过一段时间,人员不能自由进出,家里还有存粮,全家再加上职工只能吃白饭了。那时在厚德里,我姨父家前门与我家后门相对,我表妹只有五、六岁,她生了 唇中疔,嘴唇都肿得很大了,不能出门去找医生。我祖父早年在中药店做过店员,有一点中药材的知识。他说抓一个大蟑螂,把肚子破开里面见到白色浆水,然后用 破碗的瓷片经过火烤,再破开疔疮的部分,把那个破了肚露出白色浆水的肚子贴在疮口上,用纱布和橡皮胶贴上。每天换一次药,果然四、五天以后,那个疔疮便消 了。我现在想这个土办法,也有道理。蟑螂在那样的环境下成长,它身上自然有抵抗病毒和细菌侵袭的功能,用它来治疔疮那不是与抗生素同一个道理吗?中医中药 是经验性科学,虽讲不出药理,这些祖传的治病经验有效,这是我亲自经历的。所以从1941年 末到抗战胜利前,这四年多时间上海都市的商业活动是萎缩了,我们家与职工共有十多口人,再加上支付工人的工资,是坐吃山空的局面。卖出的商品收入的伪币是 变相的废纸,生活日用品也奇缺,粮食是配给的,连洗衣用的肥皂也是配给的。电灯的用电也是受限制的。霓虹灯也不亮了。加上经常有美机来空袭,晚上实行灯火 管制,收音机播的日本歌曲我也听不懂。这是1941年末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前上海都市生存和文化生活的状况,在那种环境下还有什么都市文化可言呢?1945年的春天,由于轰炸太频繁,父母便带着我们弟兄俩及祖父一起逃难到无锡城里,那里没有美机的轰炸,那时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日本东京遭受大轰炸惨状,全都处于担惊受怕之中。

           19458月 中旬,日本投降以后,我们从无锡返回上海,那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迎接抗战胜利。清心中学又搬回陆家浜路,从那时起因学校离家远,我有一段时间在学校住读 了。在这段时期上海进出口贸易活跃起来,南京路的商业街也热闹起来,霓虹灯又亮起来了。回家后经常去外滩看停泊在黄浦江的美国军舰,看到美国的海军陆战队 士兵在马路上跑来跑去。然而这个由胜利带来的欢乐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内战的阴影降临了,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起来了。教会学校有学生组织团契的自由,许 多同学从参加礼拜堂的唱诗班开始慢慢开展歌咏和舞蹈活动。那时在星期天,我们常去八仙桥青年会参加歌咏舞蹈活动。由于市场放开了,进出口贸易活动又活跃起 来。我们家做玻璃生意,国产的只有薄的窗玻璃,厚一点的做镜面的厚白片都是进口的。我家从比利时进口了不少厚白片,利用两地的差价,父亲的商业活动取得了 不小收益。我姨父家做羊皮出口生意,从湖州收购小羊皮,出口欧洲,生意也很兴旺。随着商业的活跃,文化也活跃起来。看戏看电影的机会多起来了。在假期常去 共舞台、黄金大剧院看京戏,北京路上有金城大剧院和丽都电影院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看过周信芳演出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看过梅兰芳演的霸王别姬,看过谭富英 演的四郎探母,金少山演的关公走麦城,这是一个最带神秘色彩的戏了,据说演不好关公会显灵,也看过绍兴戏,如袁雪芬演的祥林嫂。我自己也学过拉二胡,吹笛 子,都还是一时的兴趣。后来在学校我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团契活动,那时有地下党组织活跃其中,我结识了一个比我高一年级的中学同学,他的名字叫陈仲信,他 在1946年春天便加入地下党了,是组织上让其考入清心中学做革命的种子。在他的带领下我去青年会参加了歌咏舞蹈活动,那里唱的是《团结就是力量》、《你是灯塔》这类进步歌曲,跳的是集体舞。他在校外参加学生运动的情况被发现了,便被清心中学以化学课考59分 为由让他退学。因为这一点我感到学校处理不公,反而与他交往更多了,这样他推荐我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加上这段时期,美国水兵在上海横行 霸道,打死人力车夫的事件,美军强奸沈崇的事件,进步的学生运动自然就活跃起来了。我在清心中学也自发组织了要求进步的学生团契新生联谊会,办自己的小型 图书馆,读鲁迅的著作,读苏联的小说,如《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故1945年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都市文化是多元的,有传统文化如京剧、沪剧、绍兴戏这一类,也有《夜上海》、《何日君再来》这一类流行歌曲,还有地下党组织的红色文化, 出现了一批倾向于进步的报刊。那个时期我喜欢看《文汇报》,就这样我便渐渐地向左转了。是陈仲信介绍我参加了地下党,就在我家的卧室里他介绍我入了党,我 在清心中学也发展了地下党,建立起地下学联小组,公开建立了火星团,办油印的小报,起名《火星报》,不久我成了清心男中、女中、东南药职三个学校的地下党 支部书记。1948年金圆券事件以后,我父亲为了逃避抢购,把店内积存的数千箱玻璃转移到台湾去了,那儿没有发行金圆券,台币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在1948年末父亲便有意让母亲带我们兄弟两个去台湾,我拒绝了,服装行李都准备好了,由于我的拒绝其他人也没有去成。台湾的生意由我父亲店里的职工与我的堂叔在那里经营了。我们全家人留在上海,迎接 1949525的解放。解放军进城时我是南市区人民保安队的中队长,陈仲信是市西区人民保安队的大队长。527他骑自行车沿苏州河去圣约翰大学集合时,被对岸的国民党军队冷枪击中腰部不幸牺牲了。我就是这样迎接1949年解放的。

           1949年 以后上海的都市文化是断裂还是延续呢?从我及我家庭经历的上海都市文化看,既有延续也有断裂,而断裂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这个要具体分析。我的家庭是一个 商人的家庭,做的是进口贸易。上海解放以后,美国便在长江口封锁了我们的口岸,所以进出口贸易都停下来了,我们家只能坐吃山空,我姨父家做出口生意的也停 下来了,与进出口相关的服务行业如报关行业歇业了。上海作为一个商业港口,进出口贸易发生障碍,那么整个商业文化就慢慢萎缩下来了。1950年 朝鲜战争爆发,我们这儿抗美援朝,志愿军出国作战。我们第一批作战的部队有三十八万左右,麦克阿瑟对我们估计不足,认为只有七、八万人,他们失算了,美国 人打了败仗。朝鲜战争一开始杜鲁门便下令对我们正式采取全面封锁的政策,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中美处于对峙的状态,上海的进出口国际贸易短时期内便没有 恢复的希望。那么商业的萎缩,商业文化也跟着萎缩了。从那个时期起,上海从一个工商业城市逐渐转化为一个工业城市了。在这方面的断裂并不仅是革命造成的, 更主要是美帝对我们的封锁。另一方面上海的领导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崇美恐美的思想,那么过去的摩登文化便自然被淘汰了。跑马厅被改造,逐渐在那里建立 起人民公园和博物馆及图书馆。从经济情况看,上海由原来作为工商业城市转变为一个工业城市,商业退居次要地位了。在文化形态上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本来是资 本在那里发号施令,逐渐转变为工人阶级占主体地位,劳动模范的地位提高了,曹阳路的工人村在五十年代便建起来,这也是一个标志。在流行歌曲上也不断发生变 化。开始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随着解放军入城仪式,军歌也流行起来。如《新四军军歌》,舞蹈是秧歌舞流行起来,陕北的民歌成为流行歌曲,后来是 《我们工人有力量》。换一句话说是革命文化、红色文化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所以五十年代的文化与三十年代的文化相比较,以救亡文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延续下 来了,而上等华人的摩登文化则是处于逐渐断裂的状态。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不是倒退。五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间在都市文化这一点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有 延续又有断裂,总之要具体分析。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那么当年的革命歌曲又一时流行起来。这在电视节目和收音机播放的歌曲上,可以感觉到与前一个时期 有明显的变化。不要很长时间,闲适型的流行歌曲还会流行起来,因为目前毕竟是昇平的时代。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 变化它总是既有继承又有变化。至于社会生活的习俗固然亦有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和习俗应该是延续为主,而变化为次。我回到家里见了父亲还是叫爸爸,见了 母亲还是叫妈妈,见了祖父还是叫爷爷,见了兄弟还是兄弟相称。在社会上相互的称呼也有不变和变的部分。在学校里见了老师还是叫先生,老师叫学生则是同学 们。这社会上过去老板是尊敬和光荣的称呼,慢慢地习惯于称先生了。过去对妇女的称呼习惯于称小姐和夫人,后来同志的称呼成为时髦了。现在小姐、女士的称呼 又流行起来,同志的称呼反而少了,老板的称呼也泛滥了,而且对领导也尊称老板了,这大概是1978年 以后的变化。这个变化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呢?值得我们仔细思索一下。人们相互之间称呼的变化固然反映了习俗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背后,还有政治经济变化为其 基础。总之,既有变化也有不变的部分。只要家庭关系还存在,那些称呼便不会变化,因为这是属于社会生活的层面,这方面的文化和习俗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社 会交往的相互关系总是随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随着各类人群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断裂这个词还是少用为好。那么文明有没有断裂的现象呢?也 有,如美洲、澳洲一些原住民的文化,随着外部势力的入侵,殖民地化了,那么印第安文化就有断裂的问题了。如玛雅文化则是消亡了,只留下遗迹,要考古学家去 发现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不会断裂的。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摩登文化的回潮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还应该认真考虑一下,与黄赌毒相近的东西应该说是倒退吧。值得考虑的是,当代社会主义的都市文化,特别是上海的都市文化究竟应该提倡什么?允许什么?允许到什么程度?

           在中国历史上,北宋的词与南宋的词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变化。北宋的词是昇平之世的产物。闲适的特点明显一些。南宋则始终处于危急的状态。故南宋词如辛弃疾、 张元幹、陈亮、陆游的作品抗争的氛围要浓一些。这一切都是当时时代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后,闲适的情趣慢慢又浓起来,摩登文化的回潮也就是很自 然了。这些毕竟是醉生梦死的东西,不应该成为文化的主流吧!当然有一点也未尝不可,人们生活上的某种需要吧了。这些歌曲为了轻松一下,有时我也听,但不等 于我喜欢它,进入它的角色。

           回到那天会场的状况,满满当当的青年学子是冲着那些洋权威来的,休息时那么多人要与傅高义合影便是这种情绪的反映。凡事总需要权威,凡是正确的道理当然应 该崇拜。但还得用脑子想一下,用事实对比一下,他们究竟讲得对还是不对,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要学会思考,不能把崇拜变成迷信,那样就不好了。还是孟子说 的老话:“说大人,则藐之。”有时候真理往往在小人物一边。不知那天的青年学子们读了我这篇文章以后,用脑子想一想,我这些意见对还是不对。(完)

  • 责任编辑:王德福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