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调查研究 >> 调查报告 >>
  • 李昌金 | 招商 “大跃进” 的荒诞剧场 ——K 市引资狂潮中的数据泡沫与权力失范
  •  2025-04-29 01:29:35   作者:李昌金   来源:   点击:   评论:0
  •  【字号:
  • 旧文重刊说明:

     

    本文成稿于2003年,源于笔者参与单位和县里相关工作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忧,以基层党员公职人员的责任担当为动力,系统梳理了该专项工作中的实践观察、问题反思与对策建议。全文约3.2万字,分上下两部分,最初刊登在经济日报《县市领导内参》,分9期连载完。   

    转眼20多年过去,这些文字几乎被我遗忘。这些年全国各地奔波,直到去年底从广东省委农办秘书处和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离职交还工作电脑,回到江西老家后发现自己老旧的笔记本电脑彻底罢工,只得启动闲置七八年的旧台式机。闲暇时翻出10前、20年前写的一堆旧文,浏览这些旧文,心中不免出生许多感慨。这些文字虽已时过境迁,但其中记录的社会变迁历程,对年轻一代了解国情、理解发展脉络仍有参考价值。

    近段时间挑选部分篇章重新发布,今天推送的上篇约一万六千字,将分四期刊载。文中遣词造句难免带有当年的时代痕迹,但字里行间保存着真实的历史气息,忠实地记录了彼时的社会风貌。权作与读者共同回顾一段承载时代印记的集体记忆。

    前段时间整理出部分旧文陆续重发,今天这篇记录本世纪初K市招商引商大跃旧文(上半部分),全文3万多字,上半部分约1.1万字。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文字,或许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来时的路。这些20 年前的文字(当时留存的底稿),用词造句难免带着当年的生涩,但字里行间都是当年的气息,记录的也是当时的真实情况。就当是和大家分享一段老时光里的真实记录吧。

     

    发轫于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招商引工作,成为了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已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常识。然而,真理与谬误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善举若失当而行,其效将有天壤之别,甚或蜕变为贻害四方的祸患。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背景下,招商引商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首选。中西部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一方经济的战略举措和突破口,无疑是正确的和必然的选择,而且这一做法在一些地方已经初见成效,发展势头不错。但在中西部各地,由于招商引资的做法不同,效果差别很大,有些地方的结果甚至背离了初衷。

     

    K市在抓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可谓不同凡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招商引资为总把守”的口号。什么是总把手?领导解释曰:我们的工作第一是招商引资、第二是招商引资、第三还是招商引资。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掀起了一场以高压、高指标、高投入为特征,类似 1958 年 “大跃进” 的招商引资高潮,上演了一幕幕荒诞的现代悲喜剧。下面选取几幕,看看当时荒诞又现实的场景……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外商”是市里相关文件的表述,实际应称客商,即户籍不在本市的外来投资者)

     

    第一幕:“放卫星”

     

    2002年K市共下达招商引资任务55亿元,其中R县任务为2.5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人口 418 万、财政总收入 11.4 亿的 K 市和人口 23 万、财政收入 5214 万且已历经数年招商的山区县 R 县来说,无疑是个跳起来也采摘不到的“桃子”。R县里把所有任务按单位类别分解下去,最多的是六类单位任务1000万元,最少的一类单位任务是120万元。任务到单位后,再进一步分解科室或到人。R县里因此制订了一系列非常严厉的措施。其中的奖惩措施是:所有干职工每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扣着押金,年底任务完成退还,反之则扣掉;每类排最后一名的单位主要领导降职使用,副职诫免谈话,人员分流10%;重奖招商引选进的单位和个人。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都在重新配置,我国资源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集中,而各地也普遍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个内陆山区小县,要进行大规模的招商引资谈何容易!有一点吸引力的就是房地产开发、林产品加工、水力发电,其次就是国有资产拍卖,再就是发达地区限制开办的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转移过来。而前两个方面的项目可谓“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莫说外商就是内商也是趋之若鹜。在这种情况下招商引资对于那些掌管着各类资源的政府职能部门来说或许不算太难,因为这些资源都是市场上抢手的“宝贝”,如土地、林木、水力和国有资产等,需要时把这些“宝贝”抛出去不愁吸引不来投资者。而对那些为数众多的所谓的“清水衙门”的单位,如妇联、档案、统战、党史、残联等单位就决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有的单位连电话都打不起,哪有钱去天南地北考察?哪有钱去与外商上觥筹交错?然而,头上招商引资任务的达摩之剑当空高悬,身后招商引资的催征战鼓声声催人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造假!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压之下必有造假!于是在一拨又一拨大小官员对沿海发达城市进行“轮番轰炸”式的考察之后,R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招商引资“大好局面”:各级领导会见外商、洽谈项目、签约仪式、开工剪彩的镜头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街头田角时常出现热闹非凡的开工剪彩场面……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外商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招商引资工作“风景这边独好’。” 这些‘成绩’反映在招商局进度表上的数字箭头一个劲往上蹿 **,呈飙升态势。然而,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实则只是“金玉其外”。君不见有的外商在看过田园风光、尝过美味佳肴、许下铮铮诺言之后,便一去不复返;有的项目在一番热热闹闹、风光无限的 “签约”“剪彩” 之后也是偃旗息鼓…… 无奈之下,一个小作坊式的锯板厂上报引进外资两百多万;一个办了几十年的老厂子,弄来个外商授权委托书,一夜之间变成了外资企业;一个定向卖给签约公司的农作物生产项目,也成了招商引资项目;更有甚者,厂子还是一块空地皮,上百万的进资数字就报上去了…… 如此,招商引资工作已异化为一种标签、一种符号、一种数字游戏、一种纸上功夫。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外资项目,只是真的太少,假的太多。去年,R 县上报完成招商引资 2.7 亿元,其中列入市里检查确认的 2.3 亿元,全市到 11 月实际引进外资 50.4 亿元。客观地说,R 县比起其他县区来说放的 “卫星” 还算是小的。

    今年有了去年 “放卫星” 的 “经验”,加上市里改变考核方式(分类考核),各县区排位竞争更激烈,“卫星” 也就放得更大。今年上半年受 “非典” 影响,全国经济遇 “寒流”,K 市也不例外。但从各县上报数字看,K 市外商投资形势却突飞猛进,堪称 “一枝独秀”。全市招商引资任务加大到 65 亿元,到六月底实际引进外资 45.16 亿元,同比增长 215.9%,占全年任务 75%。其中 R 县上报 1.8 亿元。

    这些数据水分有多大?两件事可见一斑:某县一个还在规划和初建的旅游项目,上报合同进资 3 亿元,实际仅引进几千万元;某县在市里即将开展半年检查前,把各单位上报的实际进资数额统一放大 50%,再发回原单位 “克隆” 材料,还派专人督办。各单位原本上报的数字已是 “水漫金山”,如今再掺一半水分,K 市简直成了 “汪洋泽国”—— 哪有什么像样的施工场面?不少地方冷冷清清,可进度表上的数字却天天涨、直线窜,连市县负责考核的干部看了都摇头苦笑!(据了解,到 8 月下旬,按上报数字,K 市各县均已完成当年招商引资任务的 130% 左右)。

     

    第二幕:真假“洋鬼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招商引资高潮的兴起,各路客商渐次云集 K 市。在这一拨拨迎来的外商中,有实力、有诚意投资办厂的人有之,但扯大旗作虎皮、游山玩水、蹭吃蹭喝,甚至玩 “空手道” 骗取钱财的 “假洋鬼子” 也不乏其人。一些外商以大老板自诩,夸下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的海口,惹得大小官员把他们当神仙供奉,小车接送、陪吃陪玩,几个月下来差不多吃遍该县一半的单位(有个单位仅招待一个外商就花费近万元),最后还是拍屁股走人。这还算好的,最可恨的是那些打着外商幌子的 “假洋鬼子”,靠 “空手道” 伎俩让国家、集体和老百姓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他们的伎俩大抵如下:

    一是低价高报。多以合作形式出现,外商以设备作投资,设备价格由他们说了算,往往高得离谱。我方即便按 50%的投资比例付钱,他们也早已狠赚一笔,钱到账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二是以次充好。手段与第一种类似,只是用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旧设备重新刷漆,冒充新设备。三是骗取贷款。以外商企业设备或引资单位作担保向银行贷款,款到后拆分设备,借机携款逃之夭夭。四是恶意拖欠。拖欠大量当地税收、规费、水电费、工人工资后,找机会一走了之。

    当然,他们的 “空手道” 能玩得转,离不开拉拢腐蚀当地干部。比如某镇前几年引进一家针织外资企业,镇里将县挂钩单位和本镇干部职工的 20 多万元集资款全投了进去。结果外商拉来一堆早已淘汰、只能当废铁卖的织布设备,还要求镇里用这些设备作担保,向银行贷款 30 万元…… 结局可想而知。又如某乡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引进的鳗鱼场,对外号称投资 1000 多万元,县里相关部门一路开绿灯。外商用场内资产作担保贷款 300 多万元,后来一位业内领导看过场地后坦言:“总投资不超过 300 万元。” 几年后,鳗鱼场只剩断壁残垣…… 这类故事在十多年的招商引资中屡见不鲜,老百姓说 “看着都让人心疼”。

    今年 R 县有个超大型招商项目 —— 新城建设,外商称将投入数亿元。县里给了空前优惠政策:几千亩土地免收或少收税费规费;封闭县城和乡镇建筑市场,若干年内禁止他人建房。从农民手中以每平米 40-50 元征来的土地,经外商一转手就涨到 500 多元。人们的担忧毫无道理吗?古人说 “殷鉴不远”,历史教训就在眼前!

    十多年来,在政府主导、行政强迫的招商浪潮(还有大办乡镇企业)中,不知有多少国家资金、银行贷款、集体财产、百姓血汗钱,流入形形色色的奸商和少数贪官污吏的口袋。这样的招商引资,有不如无,往严重了说,就是对党和人民的犯罪!对贫穷地区而言,这简直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我们不能 “见奶就是娘”,不能再干 “外商赚钱、政府背债、百姓吃亏” 的傻事了。

    除了上述情况,这次招商 “大跃进” 还催生了一批新 “假洋鬼子”:他们本是本地人,有的去外地混了几年,有的揣着一张外市人签名的 “授权委托书”,就摇身一变成了 “外商”。他们为何改头换面?无非是冲着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把 “外商” 当作挡箭牌。这恰恰暴露了我们投资政策和环境的痼疾 —— 为何不能让内外资一视同仁、共谋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K 市的招商项目到底啥情况?一是真正的外商独资、合资项目。不可否认,“大跃进” 式招商确实推动一些地方改善环境,外商数量较往年有增;二是本地人办项目或购买国有资产,找个外地人当 “托”。这类项目虽算 “外资”,但好歹有资本流动;

    三是“订单农业”。虽无外商投资,但农产品销往外地,勉强算招商项目;四是闭门造车、改头换面。电站、工厂、山林啥变化没有,招商局档案里却 “易主” 了;五是注水增值。投资 1 万报 10 万,10 万报百万,这已是 “常规操作”。

     

    第三幕:“火”了打印业、餐饮业 大凡上级出台重要举措或开展专项活动,基层有两个行业总会异常火爆:打印业和餐饮业。作为市里空前的重大部署,招商引资工作自然也带动了这两个行业的繁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基层工作中,各项任务的核心目标往往是获得上级认可 —— 换句话说,工作的 “价值”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让领导满意。要实现这一点,光靠埋头苦干不够,还需要 “功夫在诗外” 的套路,而精心包装的材料就是其中关键一环。

    以一个 “合格” 的招商项目为例,它需要 “穿” 上多少套 “外衣”?按市里要求,各类材料多达二十余种:外商身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项目委托书、投资合同、服务协议、资金到账凭证、统计表格等,琳琅满目。更棘手的是,市里关于招商引资的政策界限和统计口径频繁变动,尤其是在迎检前夕,常常 “朝令夕改”。上级标准一调整,基层就不得不推倒重来:单位秘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加班加点赶工;打印店通宵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有时费尽周折 “打造” 出一个项目,上级却突然 “改口” 认定无效,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 大量材料沦为废纸,人力物力付诸东流。

    “吃” 是另一门 “功夫”。公务场合中,宴请堪称不可或缺的 “润滑剂”,其作用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招商项目从落地到 “达标”,究竟要吃掉多少?领导外出考察要设宴,外商来县洽谈要摆席,协调会、签约仪式、开工剪彩等环节更是 “无宴不成事”,逢年过节还要请外商 “联络感情”…… 且宴请多选择高档饭店,常需县领导亲自作陪,一顿不够吃几顿,一个回合接一个回合,酒足饭饱后还要转场歌舞厅。这还只是单个项目的 “常规操作”。

    若同时推进两三个甚至四五个项目,餐饮开支更是水涨船高。但真正的 “重头消费”,在于迎接各类检查组、评估组、督导组:从市检、县检到半年检、年终检,再到督导组不定期巡查,检查后还有复检…… 无论工作是真抓实干还是应付差事,宴请都是 “必备流程”。难怪有单位会计苦笑道:“现在账目上全是餐费、餐费、餐费…… 单位建设停滞,业务工作靠边,资金全砸在招商接待上了!”

    据粗略统计,小单位年招商餐饮支出数千元,中等单位 2—3 万元,大单位可达 10 万甚至 20 万元。全县一年招商接待费几何?虽无官方统计,但保守估算不少于数百万元。有人调侃:“R 县招商项目建成后一年上缴的税费,恐怕还抵不上当年花在接待上的‘吃吃喝喝’!”

     第四幕:瓜分 “成果” 狼烟起

     

    如前所述,各单位因资源禀赋不同,招商任务完成度参差不齐。条件优越的单位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或真或假、半真半假,不仅能轻松达标,进度还一马当先,不少甚至超额完成;反观条件薄弱的单位,连 “凑数项目” 都难以为继,连续几个季度招商进度定格为 “零”。于是,这些 “无米之炊” 的单位开始瞄准其他单位的成果,上演起 “挖项目”“抢成果” 的戏码。

    瓜分主体大致分为四类:首当其冲的是县领导班子、领导个人及核心部门,他们开口 “分羹”,哪个单位敢拒绝?其次是掌握项目立项、审批权的职能部门,堪称 “要从此处过,留下买路钱”;其三是有协作关系的单位,美其名曰 “资源共享”,实则互相 “抬轿子”;其四是依赖领导私交的单位,凭借个人关系网 “近水楼台先得月”。

    每到季度调度会或年终检查前夕,争夺便进入白热化。某项目刚由张三、李四谈妥 “分利比例”,王五转眼横插一脚,刚签署的成果分享协议墨迹未干就被撕毁,如同儿戏。检查后的评先评优环节更是暗流涌动:今天你虚报 10 万进资登顶,明天我追加 30 万反超,后天他 “创造” 50 万再拔头筹…… 为何如此疯狂?巨大的政治荣誉与经济利益藏匿其中 —— 评先结果直接关联单位考核、资金分配,甚至个人升迁。

    当然,“成果” 绝非天上掉馅饼。要拿到他人 “成果”,要么替对方报销数千元招待费,要么承诺 “办私事”“开绿灯”—— 毕竟,人家为 “包装项目” 也花了 “真金白银”。招商引资成果竟能当礼品赠送、作商品交易,这何尝不是 K 市 “招商大跃进” 中催生的 “荒诞发明”?

    第五幕:“明珠暗投为哪般”

    曾几何时,“卖家当” 被视为 “败家子” 行径遭人诟病,至少不被推崇。然而时移俗易,乘着招商引资的东风,拍卖国有集体资产竟成了一种 “时尚”、一种 “美名”、一种 “壮举”。为何会这样? 因为此举一来可博企业改制的美名,二来可充招商引资的成果,三来可获经济利益的实惠,可谓一箭三雕、名利双收!于是,随着招商热潮升温,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各路资本追逐者 —— 包括地方政要和社会重量级人物,纷纷将目光聚焦到 “最后的晚餐” 上:国有、集体资产。

    当年征调全县劳力兴建的水电站、曾为利税大户的建材厂、造纸厂,以及城区黄金地段的土地、城郊良田、宾馆酒店…… 都被列入拍卖清单,其中绝大多数已 “改姓易主”。医院幸因 “非典” 疫情暂时搁置,否则早已成为 “外商” 的 “盘中餐”!关键问题在于,许多国有、集体资产是以明显低于市值的价格、通过非公开竞争的方式拍卖的。由此引发的职工就业、社保、住房等问题频发,部分被拍卖单位的干部职工甚至频繁赴省市上访。然而,这些矛盾丝毫未能阻挡某些领导 “拍卖家当” 的 “坚定步伐”。

    当然,并非说国有、集体资产不可盘活,企业改制也并非有错,关键是要建立阳光下的操作制度和市场化的拍卖机制,确保拍卖所得合理使用。否则,即便资产卖出高价,也难以消除公众对资产流失的疑虑。

    第六幕:“空对空” 一丝不苟

    对于 K 市的市情、对于 “三高” 措施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领导们并非不知或不可预见,但是在 “一夜兴市”(比之为萨达姆之于 “巴比伦之梦” 或许不太恰当)的浮躁心理驱动下,决策层仍然决定将全市干部和资源拖上招商引资的 “战车”。为了让这辆 “战车” 全速前进,各级领导煞费苦心、精心部署,非一鸣惊人、非轰轰烈烈誓不罢休。

    首先是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 “非常” 措施。在督导检查方面,宏观层面有指导全盘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实行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调度、年终算总账;技术层面更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其一,市县成立专门的招商引资管理机构,除招商局外,还设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从审计、物价、经贸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若干临时工作机构;其二,制定完备的项目评审办法,一个项目要获得市里认可,需历经多重关卡:第一,初审关,各单位将招商项目资料报县招商局初审,核查是否属外商项目;第二,评估关,评估小组实地评估进资金额;第三,县检关,县检查组检查综合情况;第四,领导审核关,由领导审定项目;第五,市检关,市级检查全县项目;第六,复查关,核查项目真伪;第七,资料关,核验二十余种材料是否齐全。

    其次是各类招商引资活动高潮叠起。省、市、县紧锣密鼓推出系列活动,名称光鲜亮丽且多安排在境外,如 “赴某某地考察团”“某某经济合作洽谈会”“某某项目推介会”…… 在政府组织大型活动的同时,各单位也组成 “小分队” 以 “游击方式” 在各大城市频繁出动,寻找 “目标”。境外活动 “波澜壮阔”,境内活动 “小潮” 不断,动员会、报告会、座谈会接二连三,经媒体渲染,营造出招商引资形势大好的景象。

    一切看似功夫到家,然而掀开面纱,其中不少是中看不中用的 “花拳绣脚”,是游离实际、“空对空” 的无用功,是高级 “智能游戏”,作秀成分大于实际功效。每次活动后,媒体大肆渲染 “签订多少合同、合同资金多少”,数字诱人却 “雾里看花”:有的市县为完成签约任务,将数月前的小项目夸大标的,在 “签约仪式” 上重新亮相;有的甚至虚构项目充数,反正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在基层干部和普通百姓眼中,包括招商引资在内的不少政府工作,不过是 “上面” 玩的官家游戏,与老百姓的生活、与现实实际并无多大关联!

    再看那看似天衣无缝的考核制度执行如何?以市里招商引资年终检查为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县在年检前一两个月便进入 “临战状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确定领导负责、成立应检班子、落实应检经费;召开动员大会,督促各单位查漏补缺。检查组到来时,如 “钦差大臣” 驾到,享受最高规格接待与 “一条龙” 服务。这样的年检能否真实反映工作?非也。其一,检查只看 “死” 材料(如完整的文件、摆放的设备),找不到否定理由;其二,基层做好 “套子”,检查组不得不钻;其三,检查组成员受当地无微不至的 “关怀”,谁忍心 “捅娄子”?一位参与检查的干部透露:所谓检查不过是一场戏,每个人按 “脚本” 表演,结局必然是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 “脚本”,正是根植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官场潜规则 —— 它历久弥新、常演常盛,大概就是中西部地区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第七幕:几家欢乐几家愁

    大凡政府推出重大活动,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 有人好梦成真,有人噩梦连绵甚至 “魂断蓝桥”!这次空前的招商引资 “大跃进”,自然也不例外。

    欢乐英雄首推各级领导。曾几何时,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如今借招商东风,这些红头文件竟成了 “故纸堆”。领导们的好日子来了:或遨游蓝天,或穿梭于华灯璀璨的都市。省里活动刚结束,市里接力,县里紧随其后,各单位 “小分队” 轮番出动。今天 “驻守” 北京,明天 “转战” 广东,下周 “挥师” 香港,还要 “攻占” 杭州、厦门、海南、昆明,甚至派兵海外……一时间,考察次数多、接待外商规格高、出入酒楼频繁、电视露脸率高,成了 “英雄” 标签(而非看实际成效);江浙等发达地区,频遭中西部考察团 “狂轰滥炸”,当地人见 “考察团”,十有八九能猜出是某省来客;R 县各大酒楼门前日日豪车云集、人声鼎沸,歌舞厅夜夜歌声缭绕……

    更妙的是,招商 “成绩” 成了晋升密码:政治上可获提拔,经济上能拿数千上万奖金。在领导 “关怀” 下,真假外商圈地建厂、购置资产,赚得盆满钵满,自然忘不了 “回馈”—— 个别领导暗收 “干股”“湿股”,也就 “情理之中” 了。如此好事连连,领导们堪称 “前世修福”!

    掌握立项、审批、评估、检查权的部门成了 “香饽饽”。部门 “话事人” 三天两头被宴请,评估检查期间,甚至一两个月尝不到 “老婆炒的菜”。某单位高级工程师去年参与评估,因频繁赴宴酗酒,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0 岁!曾被视为 “清水衙门” 的招商局,如今成了 “核心枢纽”—— 一句话能 “枪毙” 上报项目,权力在手,任务不愁,奖金不菲,可谓 “皆大欢喜”。

    形形色色的假外商无疑是最大赢家。他们借 “外商” 幌子,利用政策漏洞,通过偷逃税费、贱买国有资产或 “空手套白狼”,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成就 “宏基伟业”。

    少数真正的外商虽属 “欢乐阵营”,但值得肯定 —— 他们千里迢迢投资兴业,开发资源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理应得到感谢与鼓励。

    道了赢家再来数输家。首当其冲的是 “清水衙门” 的干部职工。有限经费全砸在招商考察和接待上,福利锐减,甚至连工资里的基本待遇都保不住。每月工资扣除防洪基金、医保、摊派后所剩无几,还要被扣 20% 作为 “押金”,年底完不成任务便 “泡汤”。大家最怕的是:任务完成了,领导换届或财政没钱,被扣工资照样 “打水漂”。

    其次是诚实的本地私营业主。因未打 “外商” 旗号,享受不到优惠政策,部分行业被外商垄断,公平竞争遭践踏,民间投资积极性受挫,本地资金或闲置或外流。如此 “收之东隅,失之桑榆”,招商意义何在?

    其三是房屋消费者。以往多家房企竞争,房价地段可选,如今外商独家开发,形成 “垄断市场”,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 “宰割”。

    招商引资在某种程度已经变成为一些领导追求奢华、谋取私利的工具,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更成为财政减负、克扣职工福利的借口。这样的政策,怎能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拥护?

     

    第八幕:荒了自家的 “责任田”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地方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关注人民的安危冷暖,满足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革发展。二者本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而非割裂对立。然而当下却本末倒置:保障民生沦为次要问题,甚至被忽视;招商引资这一发展手段,反而异化为首要任务、全部工作。

    于是,农村政策落实被搁置,中央部署多以 “会议落实会议” 被动应付,缺乏主动作为。农村历史遗留问题与新矛盾少有人调研解决,导致矛盾纠纷频发、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部分地区甚至因环境恶劣出现农民举家迁徙(实质是流亡)。

    基层干部待遇沦为 “牺牲品”:乡村干部、教师工资长期拖欠曾成常态(教师工资在上级干预下近年基本解决)。财政紧张仅是表象,深层原因有三:领导只知压招商任务,不顾基层职工死活;乡镇财政收入优先用于完成招商任务,换届后新班子对历史欠薪不闻不问,善良者仅给少许过年费,否则分文不发;吃喝招待、送礼、公车等开销远超职工工资总和。

    五六年前,“工资优先” 仍是底线,如今基层职工工资沦为末位开支,主政者捞足政绩后拍屁股走人,留下 “爷死娘嫁人” 的烂摊子(这也是乡镇 “一把手” 职位 “跑火” 的主因)。基层职工因身份限制,无法像农民一样上访维权,只能 “打掉门牙往肚里吞”—— 农民工权益尚能用法律维权,基层职工欠薪却投诉无门,公平何在?

    市容市貌无人问津:县城街道垃圾遍地,角落垃圾堆成山、臭气熏天,公共厕所肮脏不堪。讽刺的是,某最脏厕所竟位于县住建局旁(该局年招待费超 20 万元)。高温时节,街面 50℃炙烤,洒水车却销声匿迹 —— 领导常年躲在空调房,焉知百姓疾苦?正如新加坡前环境部长所言:“一个厕所肮脏的国家,没有未来。”

    黄赌毒借 “开放” 泛滥:以 “改善投资环境” 为名,娱乐、色情、赌博场所拔地而起,小山城 “开放度” 竟超沿海。招待所变 “涉外接待中心”,赌场成 “外商俱乐部”,麻将桌换老虎机…… 夜幕降临,政要车辆云集娱乐场所,赌博城内各阶层赌红了眼:农民卖粮钱、工人买断工龄款、商人进货资金,全送进赌场。去年一农民输钱后喝农药自尽,乡村赌博亦常年无休,导致 “荒田、疏商、毁家”。为何赌场能在公安眼皮下横行?交 “保护费”(收据写 “罚款”)即可,背后猫腻不言而喻,公安竟成最大 “赢家”。贫困山区资金不用于生产,却寄希望于赌博 “一夜暴富”,谈何发展?

    领导精力错位:舍本逐末的 “亲力亲为”。各级领导围着外商转,事无巨细 “保驾护航”,实为 “买椟还珠”。试想,靠领导 “开小灶” 能引多少资?领导调离后又当如何?真正的吸引力在于市场环境:若有资源优势与公平规则,何须 “诸侯亲征”?但掌舵地方发展,本就不应是 “匹夫之责”,而需构建长效机制。

    传统工作作风消亡:领导与群众 “同吃同住同劳动” 的场景已恍如隔世,取而代之的是 “名牌、香车、酒楼、考察、开会、黄段子” 等关键词,规章制度、职能工作、改革举措、上届工程,统统被打入 “冷宫”。

     

    终幕:破局之路 —— 回归招商引资的本质逻辑

     

    招商引资 “大跃进” 源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沉疴。所幸改革开政策好,山区百姓淳朴,青壮外出务工,老弱妇孺 “有田苟活”,暂未酿大乱,但领导 “折腾” 仍能稳坐 “太平官”,可见积弊之深。

    发展经济是包括人文精神的系统工程,招商引资是 “助推器”,但需摒弃计划经济的急躁冒进,构建市场化机制:

    一是要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高效率:公正(公平竞争、一视同仁)、透明(公开程序、拒绝暗箱)、快捷(减少审批环节)、有序(政策衔接、消除 “中梗阻”)。服务型:变 “官本位” 为 “民本位”,监管聚焦税收、质量、劳工等底线,其余交市场调节。当前问题在于放权不足:办小厂需县领导签字,企业遇事找 “市长” 而非市场,需按 “小政府大社会” 精简机构、规范公职行为。

    二是遵循资本逻辑与本地优势。资本逐利,应依资源禀赋规划招商:内陆山区工业受限,但农林资源丰富(如山地占比 80%),需深耕农业林业项目,创造治安、市场等基础环境,而非追求 “两头在外” 的工业噱头。

    三是内外资平等待遇。经济全球化下,内资与外资同等重要(内资利润更易留存本地)。本地银行存款近 10 亿元,若 1/4 转化为投资便十分可观,需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开放更多投资领域。

    四是警惕四大误区。项目以独资 / 合资为主,禁财政担保、干部集资;拒绝污染与资源消耗型企业;优惠政策适度,防 “无底洞”;监控假外资骗术,清查欠薪欠费,鉴定引进设备等。大凡政府推出重大活动,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 有人好梦成真,有人噩梦连绵甚至 “魂断蓝桥”!这次空前的招商引资 “大跃进”,自然也不例外。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