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列表
  • 注意: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关闭窗口】【返回原文
  • 1人参与评论,总评价为:★★★★
  • sunfarstar - 2016-11-04 18:11:28  评分:★★★★  [阅读原文]
  • 记忆的童年(河曲弯弯)
          我五十岁了,感到变老了,一种症状就是眼前的越来越模糊,久远的越来越清晰。我的家在安徽省无为县昆山乡汪田大队枧槽生产队。从我记事的71年算起,到79年包产到户,即71-78这8年时间段。我生产队29户中只有12户没有盖新房(江仓满,江启荣,江启月,江启甫,江广习,江广兵,江俊涛,江爱涛,我家,江广平,王光富,李业强)。盖新房子17户(江德明,江德甫,江德华,江广胜,江广才,江汉涛,江广义,江广年,江广松,江三银,苏世和,江思全,江思应,江广润,江平安,汪相生,江启安)其中江汉涛盖了两次(73年和78年)。然而,79年包产到户后,在79-86这8年里,我们生产队只有4户盖新房(江广平,江启荣,王爱平,江广义),31户没有盖新房。由于有年轻人成家立户,总户数由29升到35户。也许有人会说房子不会不停地盖,十年前盖了,接下来不用盖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农民,甚至是中国人只要经济允许都喜欢盖房子,例如,前面讲的江汉涛他一生盖了7次新房,最后一次他68岁(即11年前的2004年)还盖了一栋两层小楼。况且七十年代农村盖的房子都是三间拖一灶的平房,孩子又多,随着孩子们长大,更迫切需要盖新房子。还有我家和王爱民家如果在生产队里,我家老大老二,王爱民王爱兵,江广顺这五家一定要盖新房子的。通过包产到户前后我队盖新房子比较可以看出,包产到户对农村经济体的打击。
            当然,不可否认,包产到户受到农民的欢迎。这是由于1.农民的小农意识,只愿意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吃亏占便宜都与他人无关。2.自由散漫的农民不愿意有个生产队长整天管着。
           可是,目光短浅的农民怎么会想到,离开生产队这个大家庭的避护,自己将独自承受生活的风雨。我家包产到户后生活跌入谷底就是典型的例子。
           记得77-78年的生产队时期,我家老大,一个24、5岁的帅哥,春节期间穿一套蓝色的的卡衣服,一双黑皮鞋,打着黑阳伞。很时尚,让人嫉妒。79年他25岁订亲,正常的话,在当时农村80年最晚81年就要结婚。可是赶上包产到户,他挣不到钱回家,不像在生产队里只要出工就能挣到钱,婚期一直拖到83年他29岁了,已经是超大年龄,母亲不得不借钱把他的喜事办了。在生产队时被父母敬畏的老大,这时常常被母亲骂得无地自容。母亲骂他是“一年空空,两年寡寡”。其实,这也不能全怪老大,1、80年代初不像现在可以找到地方打工。2、那时农村也没有什么生意好做,不像在城镇还能摆个地摊。3、即使有点生意,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生意。包产到户后释放很多富余劳动力,竞争激烈。4、也许你会说,怎么不搞一些养殖业。其实,那时候电视上养殖专业户,只是宣传。我们哪里当时几个乡没有听说一个专业户。主要是一要投资二有风险。如果生产队不撤销,是有人力物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且抗风险能力强,可惜被解散了。5.有人说老大怎么不在家种田呢,这是因为他是家里富裕劳动力,生产队里进款户一定有富裕劳动力。家里只有几亩田,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小兄弟就做掉了,他面临成家立业自然就要出去挣钱。
            你也许会说上面的两个实例是特例,不,他是典型代表。我队在77年是0.78元一个工,邻队(团结队)已经是0.82元一个工,我姐所在的队(查林队)是1.05元一个工。当然,也有地少水冷的山区队只有5毛几分钱一个工。可见我队只是中间水平的队,应该有代表性。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高中生都明白当今社会是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包产到户搞单干显然是一个退步,单干户这是秦始皇都会干的玩意儿。一下倒退了两千多年,农民能不受苦?
            你也许会问生产队时期富裕劳动力是怎么消化的?那时生产队会派几个愿意做生意不愿意做农活的人出去包副业,他们年底拿钱买工分,但拿的较高,如我队一个工分0.78元时,他们要拿1.2元买一个工分。为什么这样我现在也问了健在的老会记江思全,他说他也记不得了,我估计可能是一些手艺人如木匠瓦匠一天能挣2块钱,生产队放你出去挣钱,你回来只按一个工分0.78元交给队里,队里觉得个人得到的就太多了,所以生产队来个折中取1.2买个工分。包副业的人和公职人员(如教师,干部)都按此靠。我家一个屋里的江广平就是长期包副业的,中间也有几年回到生产队干活,还是不适应,最后还是出去包副业,可见我们生产队包副业由来已久。生产队就是这样消化富裕劳动力为集体创收的,其实,他们出去都是搞贩运,也可能带点苦力活。这些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的确是走黄线了。
           都说生产队里社员劳动积极性差,在我少年的眼里与现在企业里工人的积极性差不多。既看不到热情似火,也没有看到明显偷懒。在生产队里劳动强度一般都不大,何必偷懒让生产队长说话嘛。生产队长一般都是较优秀的农民,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例如还健在的汪相义,江正长,徐德学。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他们的情商都很高。眼下如同长老,还在村里问事。可以想象当年他们一定把生产队管理得井井有条。
           我的老大健壮,聪明,骄傲。在生产队时一年能挣400多个工,按一个工0.78元计算,一年收入300多元,那时城里一个正式工人每月才30多元,且城里什么都要花钱,就是说城里钱没有乡下值钱。可见在生产队大集体时期农民的收入是不错的。79年包产到户后直到2002年我老大学会卖卤菜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家老大生活极其贫寒,可以说是水深火热。记得90年代的一次春节祭祖,老大一面烧纸一面对祖先非常生气地抱怨:“明年再不保佑我们好运来,来年就不接你们回家过年了”,可见老大此时生活很痛苦。我家老大只有一个孩子,一家三口,如果在生产队里一定是生活很好的进款大户(因为在75年之后我家7口人吃饭,只有我老大一个整劳力时,年终都有200多元进款),即使经济状况保持在70年代水平,(当然这是不可能的,70年代农村生产队经济比60年代好很多,我村工分值从0.3-0.4元上升到0.8元左右。由于种子改良,化肥农药的使用单季亩产从300-400斤上升到800-900斤。现在(2016年)单产每亩达到1700斤了。当年华国锋提出80年代全国农业生产实行机械化。即使这点达不到,但在经济政策放宽的情况下,生产队利用集体经济的优势,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小型加工业,生产队集体经济一定有很大发展)日子也肯定很舒坦。像我老大这样优秀的农民包产到户后生活都一落千丈,可以想象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是多么艰辛。即使胡锦涛温家宝三农问题解决很好的今天,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在城里打工,光靠种几亩田,生活也是很难的,那么80年代无处打工的农民生活艰难就不难想象了。
            在生产队的大家庭的庙堂里,我家老大对国有煤矿下井作业的工作都不屑一顾,包产到户后迫于生活的压力有段时间不得不去安全隐患较大的私人小煤窑下井采煤;在生产队的大家庭的庙堂里,妇女夜晚是不必在稻场上值班,包产到户后留守妇女不得不替自家的稻场值班;在生产队的大家庭的庙堂里,妇女只要做力所能及的简单的劳动,包产到户后,留守妇女不得不面面俱到,有些事情如犁田打耙,抢割抢栽可能需要同村男人的帮忙,女人在各种压力下,会惹出是非浑事,导致吵嘴打架,影响孩子的心灵,往往他们长大后都没有什么出息。打架严重的甚至出了人命,造成家破人亡,这类事也并不罕见;在生产队的大家庭的庙堂里,没有人出安全事故丧命,包产到户后我村至少有五个人在外地拆房子出了安全事故丧命。包产到户给农民的经济损害和生活危险就是灾难,而集体生活中的大锅饭,混工分只是弊端,两者能相提并论吗?。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现在全国包括农民在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会认为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多可悲啊!什么叫黑白颠倒。媒体洗脑的功力真大啊。我写这些就是要同更多的人分享真相,不想大家继续受蒙蔽。我更担心这段历史被黑白颠倒写出来留给后人,让真相蒙尘。

    【营长】sunfarstar 2016/11/4 17:54:51

  • 总数:1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  转到: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