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赶着写论文,书就读了两本。《黄河边的中国》和《最后的日记》。以下是《黄河边的中国》的阅读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锦清,以下摘自百度:
曹锦清,男,1949年生,浙江兰溪人,现任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教授、博导。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三农问题专家。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8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市城建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主要著作有《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平等论》、《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合著)、《中国单位现象研究》、《黄河边的中国》、《中国七问》等。其中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一书是他与同事花了4年时间,在浙北的一个乡村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著成,该书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在当年引起学术界的热烈反响,成为观察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翔实的资料,荣获第五届“上海文学艺术奖”。
这本书是作者在1996年调查河南乡村社会期间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的集合,属于社会报告性质。作者的调查方式是通过市、县党校的各位朋友所提供的“亲友关系网”而直达村落、农舍的。
一、内容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编初入中原(1996年5月12日——6月26日)和下编再入中原(1996年9月6日——11月21日)。作者的调查范围包含了开封、漯河、信阳、洛阳等河南众多县镇。主要调查的是乡村一级的社会,对于市县一级很少提及。内容既有数据的分析,也有作者的所感所悟。有叙述、有说明、有议论,内容丰富语言流畅。
二、调查方法
1.每次都是作者首先和党校的朋友联系,或者去党校朋友的农村老家调查,或者去党校朋友在乡村工作的学生那里去调查。因为是朋友介绍的朋友,陌生感和隔膜比较容易消除。
2.作者每次都会很真诚的给乡村的领导干部们开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比如农村的干部和群众关系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等等提出自己的理论和分析思考,解答了干部们的疑惑,引起了干部们的共鸣,接下来在开展调查工作,就比较顺利了。
3.作者入乡随俗,走到哪里,饭局就布到哪里。河南的酒文化让作者有很深的感慨,也让作者有了在酒桌知道了解地方干部豪爽热情的机会。通过开饭局,吃酒席,双方的关系一下子就可以拉近了,谈话间也就少了很多的顾及。
三、调查现象
1.农村超生情况严重。
2.农民负担沉重。村提留和乡统筹,让一些地方的农民交的很吃力。
3.农民仅仅达到温饱,远远没有达到生活富足。农民轻饮食、重盖房,重视传宗接代。
4.农民对于村干部普遍不满,但是对于县级以上干部没有怨言,认为村干部是普遍的拿钱不干事的人。
5.村干部的任命虽然是名义上的选举,但是一般都是由村中大姓宗族势力强的人所担任。
6.村干部夹在上级和农民之间,怨言很多。上级制定的政策建立在没有全面了解乡村实际的基础上,有些时候会有一些不妥。仅仅作为执行者的村干部却代替上级决策者承担了执行过程中村民的不满。
7.县乡一级干部队伍冗杂,机构众多效率低下但是有高额的财政支出,与农民的负担形成因果联系。上级领导对于乡村过多的规划和调查使得地方干部忙于应酬,很大程度上使得形式主义盛行,干扰乡村日常管理。
8.村民普遍缺乏合作精神,乡镇企业往往无法顺利进行。
9.能人效应明显。成功的乡镇企业或者是奔富的村子往往有一个深受村民爱戴和信赖的能人来领导。
四、问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中国小农如何才能逐渐建立起来超越家族和血缘的现代合作联合意识?
2.中国的乡村一级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和乡村社会之间究竟扮演的是一个什么角色,应该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3.中国的乡村社会的运行法则仍然是传统的,所有的现代化都流于表面。只有中国的小农观念及人与人互助关系的现代化才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如何推动农村的观念现代化?
五、新变化
1.取消农业税和土地流转下,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情况。
2.取消学杂费和教育国营下,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多少改观。
3.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乡村社会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反思:现在存在的农村问题中:哪些问题《黄河边的中国》中没有提及的新出现的?哪些问题《黄河边的中国》中提到了现在已经情况大为改善或者是问题彻底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黄河边的中国提及的却仍然没有任何变化的?
[ 此贴被刘春林在2011-07-03 11:1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