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田小丫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1.3)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田小丫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11-03

 田小丫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1.3)

2025.10
阅读书目:《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贫穷的本质》以及《论法的精神》在读
【状态自评】B

一、读书情况
《社会分工论》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具有连贯性,能够互相促进我对内容的理解,这在一开始给我了我较大的阅读动力。后来在专业课老师要求下,阅读了《贫穷的本质》,这本书比较好理解,趣味性也强一些,打破了我原先对贫穷的一些刻板印象。后来在阅读《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中,被第一章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所吸引,就计划以前本书的主要人物及其著作为阅读脉络,去展开后续的阅读。同时目前的阅读更局限于知识的积累,很少有自己的思考。
(一)《社会分工论》:
《社会分工论》主要讲的是:分工是怎么把社会“粘”在一起的。涂尔干说,古代社会靠的是大家想法一致,比如都信同样的规矩,这叫“机械团结”。而现代社会靠的是“互相需要”,比如医生需要老师,老师也需要医生,这就形成了“有机团结”。分工让大家各司其职,减少了冲突。我觉得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在当前现实社会中,很多行业的分工其实越来越“同质化”。虽然岗位分得细,但大家其实都在遵循同一套标准,比如KPI或者流量数据。结果就变成了拼命加班、压低工资的“内卷”。这不仅没有促进团结,反而让人互相竞争,失去了分工本来的意义。
(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可以说是上一本的延续。它讲的是:既然社会靠分工运转,那每个职业就应该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比如医生要讲医德,老师要有师德。这些伦理能让我们工作时不只想着自己,还会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书里还强调,作为公民,我们也应当有基本的公德心,比如遵守秩序、爱护公物。但现在出现了一些新职业,比如网红,还没有成熟的职业伦理来引导和约束。也是书本之外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
(三)《贫穷的本质》:
        这本书很友好,不难读,甚至可以说比较有趣。它帮我打破了很多关于贫穷的“想当然”。比如,我们可能觉得,穷人如果多了一点钱买食物,肯定会先买更多米、更多面,填饱肚子最重要。但书里告诉我们:不是的。他们反而可能会去买一些口味更好、价格也更贵的食品。再比如,在健康方面,一个很反常识的现象是:哪怕蚊帐已经很便宜了,有些贫困家庭也不会优先去买来预防疟疾;但当家人真的生病时,他们却愿意花大价钱去治疗。书中也为我作了解答:这并非他们不会算账,而是在每天面对生存压力时,人会更倾向于先解决眼前“看得见”的需求,这种延迟回馈的东西就不受待见了。
        同时我想提一下这本书开头的一条书评,来自《印度快报》。它说这本书“含蓄地表达了经济研究无须将社会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观点”,并认为这是一个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作为一名社科学生,我对这句话特别感兴趣,也带着一份好奇去读完整本书。而实际上,我在阅读中发现,书中很多精彩的分析,恰恰是融合了社会学的视角。比如,为什么有些穷人家庭会生很多孩子?书中解释,这有点像一种“养老保险”即多一个孩子,多一份未来有人养老的希望。这背后,其实就融合了社会学里对家庭结构的分析。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位女儿自己买了台新的大电视,把旧的小电视送给了父母,却不愿意出钱帮父母解决急需的医疗费。这个选择,表面看是钱怎么花的问题,可往深处想,它牵扯的也是社会学关注的代际责任、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甚至是一种“面子”文化。送电视是看得见的孝心,而付医药费却是“隐形”的负担。
         除了这些观念上的冲击,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提出的一些非常巧妙的“小方法”。比如,为了提高女孩的上学率,研究者发现,只要给她们提供校服,就能有效果。因为校服是一种身份提醒,告诉她们自己,也告诉周围人:“我是学生”,而不是早早该回去结婚生育的人。再比如,为了让村民愿意给饮用水消毒,他们设计了一种叫“转一圈”的免费装置,安在井边。大家取水时顺手转一下,就完成了消毒。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大大降低了痢疾等疾病的发生率。
         当然,有学者批评这些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但对我而言,我是很支持这种思路的。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总想着要找一个完美方案,彻底解决问题,结果可能是迟迟无法开始,反而让问题更严重。有时候,不如先从一件具体、可操作的小事入手。
         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也许就是:理解真实的世界,需要放下成见;而改变,可以从一个微小的、聪明的“推动”开始。
二、锻炼与作息
锻炼方面,前半个月有进行3公里长跑和打乒乓球,后来断断续续生了几次病,跑步就中止了,以简单的活动为主;作息上,大概8点左右起床,23:30之前休息。后面得早点起!


2025.7.8-8.4
一、读书情况
近期我重点阅读了四本社会学著作,分别是《街角社会》《与社会学同游》《自杀论》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几本书在之前打卡的时候已经读过,但当时的重点还是放在培养每日的阅读习惯上,对书本内容的理解确实比较匮乏,再加上暑期集训又是一个新开始,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同感,每当下了一个新的决心之后,就有种“从头来过”的强迫感,于是我选择重新探索这几本书。
(一)《街角社会》:
作者通过参与观察揭示波士顿贫民区意大利裔青年的街头帮派结构,展现非正式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底层群体的生存策略。相较于其它几本书,这本书理解起来并不很难,甚至作者这种参与式观察法的记录读起来还会有种小说的感觉,只是书中涉及人名很多,所以阅读的时候写人物介绍还有画他们的关系图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通过阅读,我深刻理解了社会网络如何替代正式制度成为底层群体的生存保障。比如书中揭示的"街角政治家"现象,即帮派成员通过操纵选票换取政客庇护,这种非正式权力交换体系远比法律条文更能解释贫民区的实际运作逻辑以及认识到边缘群体的行为合理性:青年游荡街头表面是懒惰,实则是因主流就业市场排斥他们后形成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书中对家庭关系的探讨较少,而我觉得家庭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比如中国青年在面临选择时,家庭往往扮演重要角色。我认为如果作者能补充这一点,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街角青年的行为,同时作者以及本书的一些评阅者都有提到《中城》这本书,据说是社区研究的范例,日后可以作为补充材料阅读。
(二)《与社会学同游》:
作者在这本书中以通俗视角解读社会学思维,用“消遣”“游戏”等比喻,剖析社会规则、权力运作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展现社会学的洞察力。我认为这本书大部分章节的脉络都比较清晰,所以有试着画思维导图去梳理,提醒自己思考作者的行为逻辑。本书的一些观点如:“社会是囚笼也是舞台”,表达了我们既被社会规范束缚,又通过扮演社会角色获得存在感的辩证观,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不过书中有两篇补记在阅读上有些困难,希望能借助经典阅读在日后达到“降维理解”的效果。
(三)《自杀论》:
这本书通过分析大量统计数据,指出自杀并非单纯个人行为,而是由社会整合度、规范约束力等社会因素决定,开创了实证研究社会现象的典范。读这本书时我觉得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作者会采用大量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即先提出假设,再通过大量数据和例子进行论证,但是作者的假设有时候会表达得很肯定,不要当作作者观点先入为主了。同时我需要反思的一点是书中的数据表非常翔实,但我阅读时总逃避似的匆匆略过,把目光放在通俗一些的举例上。日后要多培养自己的数字敏感度。另外,书里提到新教和天主教等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让我好奇:在中国,家庭结构、婚姻状况是否也有类似影响?可惜没找到相关数据。如果有一本中国版《自杀论》,应该会很有趣。 
(四)《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本书确立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方法论,提出“社会事实”是研究对象,强调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主张客观解释社会规律。在阅读《自杀论》时,就深刻感受到涂尔干对研究概念的定义十分严谨,开始我只当是一种学者态度,但本书的一条准则对此作了回答,即作者强调要创造一组适合于科学需要并借助专门术语表达的新概念。这种前后联系让我觉得,读经典虽然辛苦,但若能发现作者的思考脉络,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二、作息与锻炼
参与暑期集体读书以来,晚上一般不超过23:00睡觉,早晨七点起床,感觉自己有个特性,有室友一起睡觉的话会困得很早。鉴于晚上睡眠比较充足,就在慢慢尝试戒掉午休,做点其它事。锻炼情况的话以傍晚散步为主,外加打了4次乒乓球。平时出行都是骑单车,也算是其中一种锻炼吧。
总的来说,我认为在过去二十几天中还是收获了很多,也很感谢张老师当时的关心,坚定了我参加暑期集训的想法,也希望自己在今后能多主动一些,把握机会。最后积累一条教训:每日读完及时总结,每本书读完也要及时写报告,强迫自己在报告撰写中多思考。
[ 此贴被田小丫在2025-11-03 22:23重新编辑 ]
Posted: 2025-08-10 09:46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826512(s) query 3, Time now is:11-04 03:07,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