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读书报告
还是老规矩,先列一下这个月读的书目:
《西方现代思想史》(斯特龙伯格)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
《社会分工论》(涂尔干)(在读)
平时在这个时间点(我们一般11点左右睡觉),我一般已经躺在床上了。但是每次开完读书交流会,我都挺亢奋的。就算前一个月的读书状态很不好,在交流完,并重新安排后面的读书计划之后,我都觉得有“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的充满希望的感觉,甚至有种要通宵看书的冲动。
在参加11月的交流会之前,由于我读书的状态不是很好,我有种不想去的感觉,也把读书会的要求:每月读4本书当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但是参加了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读书方向。虽然这个月读的书有点少,也没有达到那种“废寝忘食”的状态,但是我觉得自己也是挺有收获的。像在交流会上说的,我也觉得读书应成为一种习惯。但是,适当的外力与之并不矛盾。我们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之成为让自己读书的一种正能量,而不是一味地将其看做一种负担,抗拒它,排斥它。
其实参加读书会到现在,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读书报告要怎么写。刚开始我觉得是应该要介绍读的书的内容,像以前自己写的读后感一样。但是,我现在有点不这么看了。像我在交流会上说的,真的,我觉得我越读书,越觉得不敢说话了。我始终相信,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会引起质变的。而在引起质变之前,我不太愿意在这里说关于我所读的书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能将书说清楚的程度。所以,我更愿意在这里分享一些读书过程中的感受。关于一些内容上的探讨,我觉得等我想明白问题究竟是什么的时候,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和探讨。
其实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也经常纠结自己究竟有木有读懂,而且常常是否记得书中的具体内容当做衡量自己是否有收获的标准。于是,在接触那些学术经典的时候,觉得很难懂,读了一遍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按照以前的标准来衡量,就会觉得没有太大的收获,就怀疑自己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意义,最终有可能就会放弃学术经典的阅读。参加了读书会以后,我学到的就是,要相信量变会引起质变,所以,坚持读下去吧。
此外,跟郑郑在交流会上说的一样,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而在另外一本书中,看到相反的观点,我也会觉得它也很有道理。我的观念始终处于被颠覆状态。可能是受高中的问题有标准答案的影响,我们也习惯于在这些问题上也去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一个终极真理,省得自己老是被颠覆来颠覆去。但是,我们发现,找不到这样一个答案,于是很纠结。我的想法是,我们首先要摆脱这种高中时候的思维习惯的影响,然后在这种被颠覆来颠覆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在看到一种新的具有颠覆性的观点的时候学会持怀疑态度,而不是立马被颠覆,将其奉为新的真理。并且,我们读书不在于非要对作者的观点评出个对错来,而是先学习作者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思考,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批判。总之,不纠结,多读书,多思考。
以上就是我加入读书会以来的一些感想和收获。
最后,说说我寒假的读书计划。寒假打算读雷蒙.阿隆的《社会学的主要思潮》,还有把正在看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读完,再加上他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和《自杀论》。看着任务有点艰巨,但是我还是有信心能完成,毕竟,“军令状”已经立下,还是要对自己狠一点。
2014年1月12日0:20完稿
先列一下这个月读的书目: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菲利普.津巴多)
《太阳城》(康帕内拉)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这个月的读书状态处于寻找读书(特别是读经典)的感觉阶段。其实前面四本书都不算是师兄师姐口中的很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的书,我之所以选了这几本书,一部分是因为老师推荐,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听大家提得多了,自己想知道这些书究竟在写什么,于是就去看了。《乌托邦》和《太阳城》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他们眼中的“美好的社会”,(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看,《乌托邦》的文学性比《太阳城》的强,文笔也更好);《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主要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来证实路西法效应:在一定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他强调情境的力量,但认为人们能够通过“十步法”去英勇地对抗路西法效应;《菊与刀》主要研究的是日本民族的国民性,通过菊和刀这两种看起来很矛盾的东西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人格。读了这四本书,感觉是有一些小收获的。
至于最后一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我在尝试“啃硬骨头”。总是听到这个名字——马克斯.韦伯,知道他是社会学的大家,可是从来没有尝试去读一读他的著作,因为觉得自己读不懂。在我们这一级的读书会成立大会上,学姐说就算你读不懂,你就当认字也要把它读完,要有这种精神。于是我就怀着崇敬的心情拿了这本看起来还挺薄的小册子开始“认字”,并最终坚持把它读完了。读完了感觉自己除了书名,啥也不记得了。(但是在12月读书中,我根据师兄的建议读《西方现代思想史》,读到宗教改革那一段时,韦伯书中提到的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我面前闪现,感觉真的很惊喜。)
总的来说,11月的书读得有点散,而且还受课堂的影响,并且,也不是非常在状态。我想,下一步,跟师兄说的一样,要坚持读书的“主体性”,按自己的计划来。还要有体系地去读书,打算看一些思想史之类的书。同时,继续发扬“认字”精神,阅读经典,锻炼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自己~~
[ 此贴被梁海俐在2014-01-12 11:5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