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瑶瑶
【书单】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与社会学同游》
《支配社会学》
【锻炼与作息】
        运动方面,以跑步为主,但前几天阴雨连绵,运动方面以室内为主,拉伸、跳操等。同时也参与了集体羽毛球活动,放松了自我也认识了同学。作息方面,能保证7-8小时睡眠,大概晚上11.30左右睡觉,8点之前起床。午休大概半小时,在作息方面是规律的,劳逸结合。【读书感悟】    这三本书在选择方面,是具有偶然性的,但通读下来之后觉得很有联系,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涂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来源。宗教、信仰、图腾等形式强化集体认同感。彼得 伯格《与社会学同游》也强调社会的秩序性,人是社会上的,被社会制度、规范塑造。作为我们,在社会上不同情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身份,具有不同象征符号,也体现人的社会性。但在韦伯《支配社会学》中聚焦于权力和支配的问题,权力是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让我联想到《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宗教、图腾还是信仰,领导者都是利用他们去行使权力,实现支配社会的目标。同时社会目标形成后对个人的也有很大的影响,塑造个人。
【读书汇报】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及宗教的本质是社会,它是对社会的崇拜和神化。 涂尔干通过对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图腾制度这一最“原始”、“简单”的宗教形式的研究,试图揭示所有宗教的共同基础和基本功能。他认为第一宗教本质:涂尔干认为宗教并非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或想象,而是社会自我神圣化的产物。这种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宗教并非仅仅是个人的精神寄托,而是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文中主张宗教信仰源于集体生活,其本质是对社会力量的象征性表达。就像,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并非对某种动植物的盲目迷信,而是对“集体力量”的符号化表达,图腾象征着氏族的统一性,其神圣性实则源于社会本身。第二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无论是消极的仪式(阻止行动,起约束作用)还是积极仪式都能够产生强劲力量。有强化社会团结、整合社会、传承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功能。在宗教仪式中(如祭祀、成年礼)并非取悦神灵,而是通过周期性集体欢腾,重新激活社会纽带。以哀悼仪式为例,表面是对死者的告别,实则是群体通过情感宣泄重申其存在;图腾圣餐看似是与神灵沟通,本质是氏族成员通过共享神圣食物强化认同。宗教的教义与教规为信徒提供了一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指导着信徒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约束和引导作用。思考与感悟,宗教的社会性,将宗教信仰与社会治理相结合,通过文化教化,宗教的集体行动来维持社会稳定。通过对宗教生活基本形式的了解,引起了我对于宗教与社会,宗教与文化等方便的思考。但不同背景下宗教起源,宗教社会功能可能因地而异,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涂尔干以澳大利亚土著的图腾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普遍性及特殊性。
        《与社会学同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社会学的核心观点,社会学是一种独特的认识社会的视角,它要求突破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以一种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现象。它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文中指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一、人在社会,社会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它为个体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社会中的各种制度、规范和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框架,约束着个体的行为和选择。例如,法律规定了我们的行为边界,道德规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同时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伴随着相应的社会期望。我们需要按照社会对这些角色的要求来行事,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社会的接纳。比如,医生要救死扶伤,教师要教书育人。二、社会在人,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语言、文化和社会规范,形成了自己的人格和思维方式。同时,我们的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都会塑造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例如,一个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和尊重的人,往往会有更高的自我认同感。三、社会如戏,社会就像一个大舞台,人们在上面进行着各种表演。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以达到特定的目的。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可能会表现得更加礼貌和热情。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转换。这些角色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需要我们进行协调和平衡。例如,一个职业女性可能同时要扮演好员工、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阅读此书让我突破了个人经验的局限,以全新视角看待社会现象。以往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能意识到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在看待职业选择时,不再仅仅归因于个人兴趣和能力,还会考虑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家庭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拓展的认知视野使我更加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状态自评】B
仵瑶瑶7月读书情况
书籍: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自杀论
作息与运动:在作息方面,作息方面是比较规律的。7月份,我也有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每天7-8小时睡眠,入睡时间大概是11.30——7.30,很少熬夜,早上也能自然醒。在运动方面,进入7月份,亳州的天气也迎来了酷暑,我也很少外出,在运动方面,每周4-5次运动,基本都是室内跳操跟练,还有跳绳,在跑步上缺乏点行动力,不愿意跑。后续希望能突破运动大关,热爱跑步。
读书收获:读了《社会分工论》《自杀论》,最大的感触就是通过社会角度去分析问题,探究成因,前者以“社会团结”为核心,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道德秩序的重建逻辑;后者则通过“社会自杀率”,映射出社会失范对个体生命的深刻影响。两者都是从社会层面这一角度进行分析,都是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平衡问题,让我想起了社会工作中的“人在情境中”,分析问题从所处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
问题反思:通过一个月的时间,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例如,外国书籍涉及到文化背景晦涩难懂,缺乏对相关知识背景的了解,会降低阅读的积极性,对书籍内容也理解不了。读书时间问题,并不是每天都读了书,也不是每天都读了8小时,每天读书时间集中在上午和下午,晚上运动后,就不想看书。在自我约束方面有所欠缺。还有缺乏思考,只是我看了书,但具体看了什么缺乏思考。还有外界影响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读书汇报:
(1)社会分工论
书中前言指出《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等概念,也通过“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的纵向二元划分,探讨历史演进的基本规律。一切存在与社会现象的根源皆为“社会”。研究分为三部分,一是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即与之相应的社会需要。二是确定分工得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最后是把反常形式划分,避免与正常形式混淆。涂尔干在书中指出,劳动分工的功能不仅在于提高生产效率,更在于使社会得以存在。分工让个人摆脱独立状态,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需求,实现同甘共苦,“社会团结本质上是劳动分工带来的结果”。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社会分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现象,更是构建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为了观测抽象的社会团结,涂尔干以“法律”这一可见的社会符号为依据,将法律分为“压制法”和“修复法”两类,分别对应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通过具体社会现象来研究抽象概念的方法,让我深刻体会到实证研究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在分工起源问题上,亚当·斯密的经济起源论和赫伯特·斯宾塞的环境决定论,在涂尔干看来都过于片面。他认为分工形成的原因在于社会,社会容量和人口密度的增加、集体意识的弱化等因素促使了分工的产生。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互动增多,生存竞争加剧,为了减少竞争压力,人们不得不从事不同的职业,从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让我认识到,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分工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它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反常形式中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失范的分工缺乏适当的规范和制度约束,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强制的分工并非基于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能力适配,会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不协调的分工则是分工结构不合理,影响社会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要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
(2)自杀论
涂尔干在书中对自杀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这一定义排除了他杀和其他非自杀性死亡,将自杀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非关注独立的个体事件。涂尔干强调,自杀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涂尔干在书中首先否定了影响自杀的非社会因素,包括心理变态、种族、遗传、自然因素和仿效等。提出了自杀的社会原因,并将自杀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四种类型。文中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论证了社会对自杀率的影响。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自杀现象越来越高,在读此书之前,我可能会认为是个人心理压力问题,但读书之后会考虑社会因素。我认为个人深处于社会之中,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一个社会中自杀现象居高时,那么该社会秩序存有问题。关注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改善个人与社会的适应情况。
[ 此贴被仵瑶瑶在2025-11-04 10:2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