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阅读书单:韦伯:《印度的宗教》《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古犹太教》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支配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经济与历史》
《社会科学方法论》
4.1阅读感受:我想主要谈谈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他的宗教社会学关于宗教的研究,不在于宗教教义的本身,也不在于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考证,而是宗教教义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所以他的侧重点是与前人不同的。韦伯把世界上的宗教划分为了四种类型:第一种,即“出世禁欲主义”。这种类型主要以古代和中世纪的基督教为代表。韦伯认为,这种类型的宗教拯救理论是一种“先知伦理”,对现世采取宗教性的金玉态度。中世纪的基督教认为,参与现世事务是对神明的疏远,因为现世是一个充满罪恶和诱惑的领域。古代和中世纪的基督教排斥对财富的追求。认为财富是拯救的巨大危险,对财富的追求同获得宗教上的拯救相比,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不道德。第二种,“入世禁欲主义”,表现在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之中,同古代和中世纪的基督教不同、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并不认为个人参与世俗事物是获得宗教拯救的障碍。相反,新教徒怀有一种特殊的宗教神圣情绪,力求做到在世俗职业中亲证自己是上帝挑选的工具。要活的拯救不是过隐修生活,而是积极参与世俗生活。在这种宗教伦理中,教徒是禁欲主义者,同时也是世俗主义者,世俗世界是他们的责任。做好世俗职业是人的天职,人们必须努力工作履行天职以荣耀上帝。第三种,适应现世类型。表现在中国的儒教中,韦伯认为,儒教是一种“读书人的教诲”。 儒教不象出世禁欲主义那样强调脱离现世, 也不象入世禁欲上义那样, 教导人们积极履行天职以亲证神的伟大。它主要教导人们去适应传统 , 适应各种秩序和习俗。第四种, 逃避现世类型。 表现在道教、佛教、印度教以及中世纪欧洲一些神秘全义思想家 的学说之中。 他认为 , 一切冥想式的神秘主义的归结, 都是“对现世的绝对逃避”。这种逃避现世的宗教伦理, 是古典佛教的特征, 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所有亚洲和近东形式的拯救理论之中。“ 逃避现世”同“ 出世禁欲主义”看起来很相似, 实则有严格的区别。出世禁欲主义同现世有一种不断战斗的、 否定意义上的人世态度, 这里表现的不是“ 逃避’, , 而是“拒斥”。而逃避现世则具有冥想式的神秘主义特征。逃避现世自身, 从心理上说, 并不是逃避, 而是对不断出现的新诱惑所取得的胜利。但韦伯也承认, 这两种类型是可以互相变化的。基于这种分析, 韦伯认为,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现象。 它不是某种特定的经济运行的产物, 而是起源于一种纯粹的精神因素一欧洲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的伦理观。
韦伯时代的社会学仍具有浓厚的思辨特色,尽管韦伯力求把握和收集整理大量的事实, 倾向于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但他的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思辨式的。 他提出若干“理想类型” ,即新教的西方、印度教的印度、儒教的中国等, 应用于研究, 并主张在任何情况下“ 类型” 都不应与事实相符合。例如他对印度的论述, 主要不是依据实证的调查 , 而是依据文献资料的推论。 为了符合他的理想类型的要求, 他特别强调其中某些特征, 故意忽略或贬低另外一些与新教相似又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法则和文化特征。这不得不使韦伯理论的普遍性受到很大限制。韦伯是第一位将宗教同经济联系到一起去研究的人,他对世界宗教伦理观的划分,使得世人对宗教的认识更加深入。
4.1对自己的要求:1. 读书是一件持之以恒的大事,要一直放在心上,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 要处理读书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要学会高效做事,高效读书。
3. 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每天的健身锻炼不能少,它是读书的支柱。
阅读书单:《论实证精神》
涂尔干:《自杀论》《社会分工论》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道德教育》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原始分类》《教育思想的演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韦伯:《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
1月读书见解: 我想主要谈一下对于涂尔干的宗教观的理解。在宗教领域,涂 尔干将研究对象从客观的社会事实转变到集体意识,他的研究秉持了其对现代社会的关怀,思考“在社会日益分化背景下,如何促进社会的重新 整合和团结”这个他学术活动的核心问题。涂尔干认为宗教是真实的,是“对既存的人类生活条件作出的反应”,因为“人类制度不可能建立在谬误和谎言的基础之上”。涂尔 干引入了“神圣”与“世俗”二分法,认为“宗教是一种 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他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内”。
神圣与凡俗之间的异质性极其彻底,所以宗教才有机会规劝人们摆脱凡俗世界。在涂尔干看来,先于我们而存在的社会力量无处不在,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可能完全独立。但帷幕的两边不是不能共存,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经过一些特定的仪式凡俗可以与神圣共通。当 这两个世界发生转换时,“就会从本质上将两个领域的两 重特性显露出来”宗教也包含了大量的仪轨与禁忌,涂尔把教会引入宗 教研究领域。原始图腾中同时包含了宗教的组织形式、信 仰和仪式,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因此,图腾是区分神圣与凡俗的基轴,也是神圣的原形。无论在图腾崇拜的社会或者是在现代社会,宗教都拥有某些被认为具有神圣性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在特定的时间用特定的行动和仪式可以 从世俗空间穿越到神圣领域。宗教节日表达了某些事件的 特殊性经过某些宗教群体性仪式的强化拥有神圣性。不断重复的群体仪式是不断习得和强化宗教信仰的手段,它能 激发人们心中的激情和愉悦、与集体同在的温暖和认同, 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人们的信仰。社会自身想象出来的世界 通过与群体成员的共谋制造了宗教这个神圣帷幕。
社会制造了一个神圣的帷幕供信徒朝拜,为什么以图腾的形式呈现呢?因为图腾是集体的标志,而集体状态引发的情感应该集中在最容易识别的象征上。 由于宗教的神圣力量外在 于个人且超越个人,集体中的成员可以分享,所以“它只有在 个人身上才能得到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内在于他 们,而且必须通过他们来呈现”。
社会如何被神圣化的呢?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仅仅 凭借着它凌驾于个人之上的那种权力,就必然会在人们心 智中唤起神圣的感觉”。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涂尔干说:“社会之于 社会成员,就如同神之于它的崇拜者“。对于崇拜者而言,他“不得不遵循神圣本原的本性强加给他的那种特定方式”。涂尔干认为,社会 对个体所拥有的不光是物理力量,还有道德力量。因为社会想要的不是成员的恐惧,还有尊崇。社会一般不会对成员惩戒,道德也是维持惩戒的一个工具,因为社会要靠个体来参与制造,必须给予个体生机和力量。集体情感是短暂的即时性感情,容易消失在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社会必须预留出集体生活领域使成员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唤起感情。 宗教是集体生活最完美的承担者。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时同在一处。宗教信仰和仪式让人感 受到无法解释的亢奋和狂欢,人格化的神成为合理存在。
在涂尔干看来,尽管宗教神秘和神圣的光环在科学之 下逐渐褪去,但是宗教作为一种来源于社会的知识理论, 在社会组织和集体理念之间存在着一系列联系,形式也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科学知识对宗教的祛魅让人对宗教的未来担忧,但是 科学并不能创造生活,它只能帮助人们解决具体问题,;宗 教则帮助人们解释生活。涂尔干认为,科学知识与宗教之 间存在诸多联系,都来源于社会也都为社会服务。在社会发展 的过程中,科学知识逐渐从宗教领域脱离,貌合神离地与宗教 分道扬镳甚至进行批判。科学和宗教都有各自的领域,在实际上有着巨大的一致性。
在日渐分化、个人越来越原子化的社会,存在的 意义备受质疑,人们心中需要一种神圣的情感和敬畏之心 来不断的鞭策和匡正自己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 得不面对生存状态的混乱画面,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之间的拉锯加深了人们的痛苦。宗教以其巨大的心灵关怀,使人们在面对现实的痛苦和折磨时能够怀着希望前行,提 供人们所期望的安宁。因此宗教的再着魅在现代社会也就 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1月读书感受:1. 虽然读经典一直在训练我的读书速度,但是我还是认为自己的读书速度还是较慢。我本科的导师也在教导我说要有重点的去读书,尽量汲取作者的最重要的思想。我也一直在尝试,争取有质量的提高读书的速度。
2. 对于经典的统概能力还有所提高,例如涂尔干的经典著作虽然基本上都有所涉及,但是很清楚的梳理我依然无法做到。我觉得可能是我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做的笔记还不够,以后需要继续改进。
3. 身体是阅读的本钱。锻炼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支撑高强度的阅读。我觉得我的问题可能不是不锻炼,是锻炼时间比较长,在后期我会继续调整锻炼周期与时间。
11月阅读感受: 最开始读的是孔德的论实证精神,这本书晦涩难懂,我看的特别慢,甚至有的时候看的都很着急。但是后来静下心调整了一下,在看的时候抓重点,一遍没看懂的划一道横线,结束一天的任务再返回来温习一遍。我觉得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之后又从涂尔干开始读。因为涂尔干的书比孔德稍微容易理解一些,我读书的速度也有所提升。而且我觉得读书做笔记,最后进行快速温习会有新的理解。
涂尔干是当代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社会学的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迄今鲜有人可与之匹敌。当我去读他的著作的第一感受就是:他竟然有如此之多的角度去论证,并且论证的如此有道理,这种全面的研究方法令我折服。他是第一个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放在社会学的“显微镜”下进行分析的人,这使得社会学研究对象从此丰富起来,并且他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用具体的观察、分析,并且配合严谨的数据来代替教条主义、大而空的概括。他对待社会事实就像科学家研究一个物体一样,他把社会学方法的主要原则运用于经验的材料,承认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决定个人行为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社会的存在。
在看自杀论的时候,涂尔干首先是严厉地批判反驳那些简单的将自杀的起因归因于精神错乱、种族遗传、气候因素、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等因素。虽然这些因素与自杀看起来有某些联系,但是涂尔干通过大量的事实以及统计数据(细化到了一定程度,我很是好奇当时这些数据是如何收集的)来说明了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内在原因,而是取决于影响个人行为的外在社会因素。涂尔干的数据是这些论点非常有力的证据,我觉得数据最大的优点不仅在于可信度更高而且在于更加直观(我的论文以后也得多加有力的数据呀)。涂尔干指出:自杀是表达我们的集体弊病的形式之一,它能帮我们理解这种弊病的实质。但是他也不是一味的否定各种影响因素,他只是认为某些因素是间接对自杀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强调即使这些个人因素与一般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状况(即社会因素)也是密切联系的。我觉得涂尔干对自杀研究的本质在于他意图揭示自杀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这才是当时的社会本质。他对自杀的研究促进了当时的人们对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异化行为的认识,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现象的认识。
对自己的要求:1. 按时起床,不要赖床,晚起傻一天。
2. 读书速度加快,不懂不会的做笔记,看完之后在进行温习。
3. 多跟小伙伴交流,多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读书方法,共同进步。
[ 此贴被李邵卿在2019-04-15 22: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