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柏雨晴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0.25)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柏雨晴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10
最后登录:2025-11-04

 柏雨晴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5.10.25)

【书单】
《社会学思想名家》
《资本论》三卷
【读书感受】
《社会学思想名家》是刘易斯·科赛所写的,他把社会学的思想名家集合成为一本书,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更是一部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评传性著作。科塞的目的是将思想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生平中,来阐释其理论学说的起源、核心内涵及其在学术长河中的影响与对话。然我感触很深的是科赛写这本书的方法,先介绍理论在写平生经历和时代背景。这种写法也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理解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对理论进行“祛魅”,让读者理解伟大理论是如何作为对时代问题的回应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不仅告诉你思想名家们“说了什么”,更引导读者去思考他们“为何这样说”,不同思想之间如何争鸣与对话,也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它更是一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逻辑和其内在矛盾与历史命运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全书共有三卷,第一卷介绍资本的生产过程 ,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剥削如何发生)。 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分析资本如何循环周转,实现价值增殖。第三卷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 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现实中转化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态,并分析内在矛盾如何必然导致危机。它撕破了“自由市场”和“公平交易”的面纱,揭示了其内核是剥削。工资关系掩盖了无偿劳动的事实。
我个人感触最深、也最具现实意义是“异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深入探讨并发展了他在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概念,在《资本论》中他更多地使用“物化”、“商品拜物教”等术语来分析类似的现象。异化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人被社会、工作、他人或自我疏离、分离的状态。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卡尔·马克思发展成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工具。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工人会产生深层次的异化感,因而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异化”主要体现为四个层面: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再属于自己,反而作为外在的力量统治着工人。比如说手机和互联网。我们发明了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是为了更好地连接和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如今却发现那么多人被“数字牢笼”所困,被信息过载和算法推荐所奴役。我们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成为统治我们的工具。再比如消费主义。“618”“双11”等购物节出现,人们通过疯狂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又很快失去新鲜感,需要更新、更贵的商品来再次刺激自己,我们被消费主义陷阱所奴役,成了“拜物教”的教徒。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也就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不再是自我实现的活动,而是被迫的、痛苦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当今人们的工作失去意义,工作沦为谋生手段。很多人从事的工作内容单调而重复,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情感,工作不再是为了自我实现,而仅仅是为了支付生活账单、偿还贷款。
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即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在机械化劳动中被扭曲。当今社会中,我们普遍发现,一个人的价值不再由他的品格、才能或是对社区的贡献来决定,而是看他的职业、收入、甚至是社交媒体粉丝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呈现商品化,如爱情、友情甚至是亲情都被纳入成本和收益的计算中,出现了“恋爱脑”等被贬低化的描述,反这体现了人与人情感关系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资本主义竞争关系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联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演进,人际关系的主导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基于地缘、血缘、业缘的三缘关系逐渐瓦解,人们住在高楼里却互不相识,个体陷入了孤独的状态,虽然通过网络与全世界连接,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深度、可信赖的人际关系。
“拜物教”使得商品、货币、资本仿佛具有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实际上这只是掩盖了其背后真实的社会关系。我们不禁思考市场化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也可能是现代社会复杂性的必然结果。个体化、理性化与专业化在引发人与人疏离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人自由、科学进步与社会流动。重要的是现代社会需在复杂性结构与人的本真存在之间寻求平衡。马克思对“异化”的批判,恰恰反映出他对“非异化”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劳动是由人自由自觉的创造,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的联合而非冰冷的竞争。他赋予了我们发现问题的视角和思考的勇气。

【书单】
《社会学基本概念》《自杀论》《与社会学同游》《社会学与哲学》
【锻炼与作息】
由于七月的高温,也是没怎么进行高强度的锻炼,每天晚上太阳下山之后都会跟家里人一起去外面散步,除开下雨天每次会散步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坚持锻炼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精力更充沛、情绪更稳定,甚至阅读效率也会提升。虽然最初刚开始难以坚持,但是我通过尝试和家人朋友一起锻炼和设定小目标的方法,慢慢形成习惯。作息方面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一般七八点起床,洗漱完之后读书到吃午餐,每天午睡三十分钟左右,下午两点开始读书,阅读到五点,吃完晚饭之后去户外运动,八点到十点阅读然后洗漱睡觉,每天保持在12点以前睡觉,保证充足睡眠。但是就如老师所说的,在家里不可比喻有很多琐事,遇到有事耽误的话我也会尽量保持每天三到五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既然制定了目标还是想尽可能的达成。
【收获和问题】
这一阶段的经典名著阅读令我受益匪浅,截止到目前为止的经典名著阅读,深化了我对社会学的理解,同时培养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现实分析能力。
《社会学基本概念》确实比较难以理解,最开始是看书名比较基础应该上手很简单,但是还是囫囵吞枣的看完了。这本书介绍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和分析框架,韦伯通过对“社会行动”“理想类型”一些概念的定义,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关注个体行动及其背后的意义关联。同时理解了社会现象需结合“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既承认研究者的视角影响,又强调客观分析的必要性。
《与社会学同游》比较通俗易懂,以通俗的视角来解读社会学的“想象力”,揭示社会如何塑造个体,个体又如何参与社会建构,帮助跳出个人视角,看到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塑造。作者提出当今时代,文明开化的心灵必须接触社会学,这是心灵开化的一部分内容,因为社会学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很合时宜的具有批判思想形式。以其独特的、兼具同情与超脱的视角,对社会控制进行了极其精妙和有力的反思。我印象较深的是其对“社会控制”的解读,作者对社会控制的反思不是口号式的,而是从根本上剖析了其存在的本质、其必要性以及它如何与我们个体的自由意识共舞。这种控制机制是自然和内化的,执行控制的主体不再是某个具体的权威,而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是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向他人投去一个赞赏或鄙夷的眼神时,就参与了社会控制。这种“温和”的控制,其渗透力和有效性远胜于赤裸裸的暴力。
《自杀论》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典范,涂尔干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自杀率差异背后是社会整合度而非个人心理起决定作用,这颠覆了常识认知,证明社会现象并非单纯由个体心理决定,而是受社会结构制约。对自杀定义的反思,核心在于将自杀从一个纯粹的个体心理行为,重新定义为一个社会学的现象。他通过剥离常识性理解的偏见,为科学的社会学研究铺平了道路。从而提出了新的社会学定义,即关注行为的结果与原因,为了建立一个客观、可操作的研究对象,作者剥离了难以捉摸的“意图”,提出了一个以行为和原因为核心的定义:自杀是指任何由死者本人主动或被动采取的、直接或间接导致自身死亡的行为,且死者事先知道这种行为通常会带来死亡的结果。强调了自杀最重要的是死者本人知道行为致命并选择。之所以把这些看似不同的行为,如绝望自杀、殉道、牺牲、过劳死都归在“自杀”这个统一标签下,并非因为它们看起来一样,而是因为它们背后可能因为同一类社会原因。
《社会学与哲学》于我而言也是比较抽象的一本书,它厘清社会学与哲学的关系,论证社会学的独特性与科学性,讨论社会学如何从哲学中独立,又与心理学、经济学联系,来培养整体性思考习惯。反对将社会现象还原为个体心理或哲学思辨,主张社会是“自成一类”的实在,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当然,经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和需要调整的地方。首先就是阅读内容的理解,有些深奥的东西以及一些专业术语可能还是难以理解,对书本的理解比较浅薄,还需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来协助。其次是书目所对应的历史背景的陌生,如涂尔干讨论的“19世纪欧洲宗教危机”,韦伯分析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关系”,需要读者先了解过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还有就是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合理,我在阅读中后期有过一段懈怠期,尤其是读到较为晦涩的《社会学与哲学》当中的抽象知识总是有逃避心理,导致阅读进度很慢。下一阶段的阅读中我会优先选择按照书籍阅读难易度排序来安排阅读书目。一本书阅读开始前先读结论,最好是能找到相关研究的论文辅助理解书中内容。专业知识和历史背景提供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是相关的纪录片进行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相信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 此贴被柏雨晴在2025-11-04 16:03重新编辑 ]
Posted: 2025-08-24 14:17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268253(s) query 3, Time now is:11-05 05:38,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