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谢小芹:暑期调查给予我的.......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谢小芹:暑期调查给予我的.......

第一次参加中心的调研,既激动又怀有不安,兴奋的是能走出划定的地区,接受不同的培养模式。不安的是自己在一个地方接受的训练是否能在另一个地方完全放下来,从而来接受另一次的文化冲击。怀着这种忐忑的心情,我开始接受了华中乡土派的田野“规训”。在这次调研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这次调研的不同与优越之处,从差异比较的角度和具体调研技术和方法出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
首先,在调研理路方面,华中与之前的调研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与来自在硕士阶段接受的经验锻炼不一样的路径的比较而得出的,之前的调研完全是在有一个很强的逻辑假设的前提下,带着问题找答案的任务性的调研,且不说它的零零散散,这样的一个好处是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很快的进入田野阶段,抓住现象问题,寻求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可以在这些材料之间寻找到空间以便用于积累写作的素材。但是正因为这样,它的劣势更突出出来了,这样的调查只是为了调查而调查,调查者在抓住问题的全面性方面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他只在一个点上进行探索,而不顾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个案现象的条件性,这样的孤立的看问题对于把握问题本身来说是片面的、主观的甚至是一种意造的假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华中的思路是有很大不同的。华中乡土派讲求在村庄中找问题,在现象中找关联,讲求在田野中寻找质感。在这样的前提是在调研之前是不带有任何预设的,空着脑袋下去,甩掉自己以前的一切既有知识架构。这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我们在田野中寻找到的不同和差异,往往成为我们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和渠道。抛弃一切大的理论预设和前提,因为这些设定好的预设多半会遮蔽掉在田野点真正的发现和新的问题。甚至可能会为了这个预设而去曲解村庄中的真实现象。这样做的危害性很大,既对自己的训练无一利,也对真实现象的把握不到位,抓不住事情的本质和现象间的关联。在村庄中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人情、面子、村组领导班子、村庄选举、小组的权威结构、纠纷、征地、拆迁等,几乎涵括了整个村庄的所有面相,这样就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用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来看问题。以一个点为抓手,来统摄和映射其他方面,既能很好的深描这个点,又能在这个点的基础上,做到系统、全面的关照。如果说之前的调查是一个收集现象,拔高一点的话是在面相上的调查,那么,华中的调查却是在一个面相上统筹的整个面相。他们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经验系统。
其次,在具体的调查方面。立足于村庄,这是很关键的一点。在村庄中通过与村干部、养殖大户、村庄内权威性人、小组组长、老师、村卫生室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知识结构等的人群进行深入的访谈,这样就能从众多的他者身上找到一个他者观点群,就能很好的避免个体观点遮蔽了全局本质。白天调查,晚上讨论。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的田野培养模式。在田野阶段,上午和下午的现象调查和材料收集是很全面和具体的。这是我们晚上进行提炼和深化的基础。对记笔记的快和逻辑性强的要求,对思维的敏感度、对把握问题的能力、对驾驭被访谈者的主动性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常常惊叹于组长问问题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惊叹于对问题的清楚掌握和严密的思路路径。而在晚上的谈论中,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很“严苛”,与其说是严格,还不如说是一场艰巨的训练。在晚上的讨论阶段,整理笔记是最基础的,对白天材料和信息的整理、归类等。接下来是对现象的归纳和类型化。比如说是上访的材料,我们就可以从上访的类型,谋利型上访、维权型上访,协商型上访等几个类型出发进行归类处理,在关于上访原因的归纳中,我们必须的清楚,是因为什么而上访,是因为征地纠纷、拆迁等这样一些大的体制性的纠纷,还是因为村民间的日常矛盾、饮水问题、土地边界问题等村庄内部衍生的问题等。在上访的策略方面,我们必须得很清楚的认知到拿生存保障做底牌,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抑或是利用自身积累的社会资源作为良好的支柱条件进行谈判,这是上访方面。同样,在村庄选举方面,我们也可以用这样良好的方面进行归类,在选举的目的方面,是谋求个人发展,是为了村庄整体利益,这不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必须得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样,我们的对选举的目的、意义、过程、结果、村民眼中的选举、村干部眼中的选举,以及乡镇一级在选举中的作为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就能对整个村庄选举逻辑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再一个是理论的提升,这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对理论的提升就是基于前面的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基础上,对经验现象的进一步推进。这是与经验的还原是相通的。所谓经验的还原就是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的现象提升为经验,再在经验中进行理论的还原,这个过程中,经验的还原能力是与经典的训练息息相关的。因此,华中乡土派很强调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就是在训练思维能力,对这些宏大理论的深入解读或许当时看起来作用不大,但是,这是一个重要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步骤,这也是在培养社会学感觉和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在阅读经典过程中,通不通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一种感觉是不是到位了。经验阶段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经典的终结,经验和经典始终都是环环相扣的,在相互间打通和构建。细分下来,在归纳和提升理论阶段,也可以穿插进一个步骤,那就是一个假设命题的过程,在现象的归纳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假设,这样的一个假设是需要得到众多现象的支持的,单个现象不足以推出一个命题的证明,但是众多现象却能够很好的证明这个假设的成立与否。这也证明了这样的说法,单个现象仅仅是一个个零碎的现象,而反复出现的现象就成为了一种经验。如在研究自杀方面,由刚开始的几乎为零的状况到,随着调查的深入,自杀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对自杀的个案的收集,在村庄中,我们也也隐约的感到有一种结构性的力量在里面起作用。这就是一种培养对经验质感的能力的路径:现象整理—归类分析—假设命题—提升理论。归类分析和命题假设方面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这也是牛人在回答我在田野中的困惑的基本回答,很到位,很管用,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很是兴奋。
再其次,在调查对象方面。超越村庄,这是立足于村庄之上的基础,通过在村庄中寻找灵感和线索,在村庄中思考和对话交流,这是远远不够的。乡镇一级凌驾于村庄之上,一般而言,乡镇干部在知识拥有量、社会关系资源、办事能力等方面优越于村干部,他们往往表现出对问题清醒的认识和对新问题敏感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乡镇干部对村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起着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作用。因此,乡镇一级对村庄情况认识能超越村庄本身的性质,他们更能从村庄之外的因素考虑村庄的发展,旁观者或许更清楚。因此,对乡镇干部的访谈,更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村庄内部的问题,也能更深入的启发我们看问题、思考现象、超越村庄本身等。
又其次,通过这次的调研,让我学会了要学会思考的道理。懵懵懂懂的装备齐全的调研固然重要,那仅仅是在训练一个好的工匠,这样的工匠仅仅是在每天的做多少凳子的基础上思考,这是一种量变,而非质变。而一个好的大师不仅在思考做多少凳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做了多少凳子之后,又能变化中做桌子和椅子等,这就产生了一种质变,这种质变就是一种超越和一种创造。我们就必须抛弃工匠的机械模仿,接受大师思想的洗礼和培训。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冲击力和差异点的过程。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发展的等这是一个古而有之的哲学逻辑的问题,同时也是在经验中最起码的基础和要求。运用社会学想象力自由徜徉在历史的长河和现实的湖泊中,立足经验的现实,穿越时空,我们就能有思想方面的巨变和能力方面的提升。
最后,在接受不同文化震惊的过程中,华中研究路径和具体研究方法的优势颠覆了我以前的很多,也使我学到了不少,这样学到的不仅有知识上的增量、田野技术上的把握、质感认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质感能力的培养和一种创新的思维。以上是我个人的感触,同时也是我要在以后训练中做到的。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19 20:4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2年调查趣事

Total 0.126854(s) query 3, Time now is:11-01 07:33,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