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
|
无图版
|
风格切换
|
Home首页
»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返回主站
|
研究生读书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
订阅本帖更新
社区服务
风格切换
yellow
moon
wind5
gray
wind
blue
black
green
movie
pink
短消息
收件箱
发件箱
消息跟踪
写新消息
控制面板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查看个人资料
好友列表
用户权限查看
交易币管理
积分转换
特殊组购买
收藏夹
我的主题
统计排行
基本统计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统计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华润芳的读书报告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华润芳的读书报告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华润芳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2
威望:
2 点
金钱:
20 RMB
注册时间:2025-08-09
最后登录:2025-11-02
小
中
大
华润芳的读书报告
2025年10月
【书单】
《与社会学同游》《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
【运动与作息】
经常和室友朋友一起约着打球跑步,爬山,加上每天来回爬五楼回宿舍,身体素质明显变得更好了,爬五楼也没有那么累了,之前打球或者提重物后第二天就会浑身酸痛,后来锻炼多了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感觉了。这段时间的作息也比较规律,适应了学校的生活节奏,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都觉得很充实,这种平稳的生活节奏让我不再焦虑浮躁,更加的从容平和地应对每一天
【状态自评】B
【读书报告】
以前总觉得“社会学”是个离生活很远的词,直到《与社会学同游》,才发现这门学问压根不高冷,反而像个会观察生活的朋友。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不是一堆难懂的术语,而是用聊天似的语气,带着我重新看身边的世界。作者说,社会学最会做的事,就是“拆穿”那些我们觉得“本来就该这样”的事。比如,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为啥大家都觉得考个好大学才算有出息?为什么到了年龄就要被催婚?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规矩”,好像天生就该存在,可书里一说我才发现,它们根本不是“天生的”,而是一代代人慢慢攒出来的“社会习惯”。
就像我们每天的生活,其实像在演一出大戏。在学校里,我是要认真听课的学生;在家里,我是要听话的孩子;和朋友出门,又得是能玩到一块儿的伙伴。以前我从没多想,觉得这就是“我”该做的。可书里说,这些都是社会给我们的“角色”,就像演员的剧本,我们照着演,慢慢就忘了“剧本”是怎么来的。作者还打了个有趣的比方,说社会像个“温柔的笼子”——它给我们定了规矩,让大家相处不混乱,可也悄悄框住了我们的想法,比如有人想不结婚、不想按部就班上大学,就会被说“不正常”,其实不过是没按“剧本”来而已。
最让我恍然大悟的,是书里说“我们的想法,不一定是自己的想法”。比如大家都觉得“公务员稳定”“当明星赚钱多”,这些观点好像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其实都是听身边人说、看网上讲,慢慢被影响的。还有我们学的历史、背的道理,也不是绝对的“真理”,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人,根据当时的情况总结出来的。这不是说这些都错了,而是告诉我们,别盲目跟着别人想,多问问“为啥大家都这么说?”“有没有别的可能?”
看完这本书,我像多了一双“新眼睛”。让我学会了退后一步,用一种全新的、带着疑问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我开始思考,这些规则是谁制定的?它们是否合理?我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这本书,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它没有给我标准的答案,却给了我比答案更宝贵的东西——质疑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它让我明白,认清规则不是为了消极地抱怨,而是为了更清醒、更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在这场巨大的“游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玩法。
《疯癫与文明》,这本书讲的是"疯子"在不同时代的遭遇。最让我惊讶的是,疯子并不是一直都被当作病人看待的。在很久以前,有些人甚至觉得疯子能说出真理,比正常人更接近真相。但是到了17世纪左右,社会开始把疯子、穷人和流浪汉都关进叫做"总医院"的地方。这不是为了给他们治病,而是觉得他们破坏了社会秩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正常”与“疯狂”,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社会权力所界定和塑造的。一个时代认为的“疯言疯语”,在另一个时代或许会被视为“真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揭示了一种强大的“排斥”逻辑。社会通过将“异类”关起来,从而确立了自身“理性”、“文明”的纯洁形象。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身处的校园和社会,那些因为行为、想法或个性与众不同而遭到排挤和孤立的人,他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承受着现代版的“隔离”?也许在不同的时代,对“正常”的定义也会不一样,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加审慎和悲悯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被视为“异常”的人和事。
《规训与惩罚》,这本书讨论了惩罚方式的变化。从前惩罚很残酷,比如公开处决犯人;后来变得"文明"了,改成关监狱。但福柯说这其实是一种更厉害的控制方式。他举了个"圆形监狱"的例子:监狱设计成所有牢房都对着中央塔楼,犯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监视,所以就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然而,我开始疑惑:为什么过去那种公开的、折磨肉体的酷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监狱里规律、统一的作息和劳动?福柯的回答是:惩罚的目的,从摧毁“肉体”转向了驯顺“灵魂”。社会不再简单地报复罪犯的身体,而是要改造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变成“听话”的人。这种权力运作方式,就是“规训”。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在学校里,我们要按时上课、遵守纪律、参加考试,这些都在无形中规范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自己也习惯了这种规范,会自觉地按照要求去做。
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它让我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那种看似文明、温和的权力,其实无处不在,它以“为你好”的名义,深入而持久地管理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也开始反思:我究竟是在自觉地成长,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我想这是二者兼有的吧。
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将“遵守秩序”视为天然的正义。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理性不是被动接受规训,而是保持对日常规则的审视——看清权力如何通过“温柔的约束”塑造我们,才能在秩序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既不陷入盲目的反抗,也不沦为无意识的顺从。这种清醒的认知,或许正是面对现代规训社会最珍贵的态度。
Posted: 2025-11-02 11:09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中心读书报告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 毕业研究生读书报告
|- 本科生读书报告
|- 华中大读书会观察
>> 经典阅读读书会
|- 西农四为读书会
|- 安大知行读书会
|- 北工大群学读书会
>> 华中趣事
|- 读书趣事
|- 生活趣事
|- 种种逸事
|- 2012年调查趣事
|- 2011年暑假调查
|- 2010年调查趣事
>> 友谊第一,读书报告
|- 齐民学社读书会
|- 安徽师大公管管理读书会
|- 中南财经政法读书会
|- 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
|- 华东理工大学读书会
|- 武汉大学少年中国学会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农学会
>> 三农研究读书会
|- 本会成员
|- 本会事务
|- 读书交流
>> 读书交流
|- 读书汇
|- 好书互借
|- 读书心得
|- 好书推荐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安大知行读书会
Total 0.801763(s) query 3, Time now is:11-04 02:5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