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调查研究 >> 乡土随笔 >>
  • 雷望红:阿周叔的甘苦人生——回乡记(一)
  •  2016-02-14 21:02:59   作者:雷望红   来源: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又到一年返乡时。相较于去年一篇返乡日记引发的轰动,今年的农村似乎要安静许多。然而这不代表平静之下没有暗流涌动。对于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来说,农村始终是一片充满生机同时又嘈杂烦乱的地方。

    在春节前夕,观察者网编辑意外看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放假通知,上面除了要求回家“不要写论文,多陪父母家人外”,照例有一篇返乡日记的任务,“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对自己的家乡和家庭进行观察”。同去年一样,观察者网再度联袂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师生,继续推出返乡日记系列,忠实记录中国农村一年又一年的变迁。

    今天推出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雷望红的返乡日记。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故事,多子、贫困,为此阿周叔一家背井离乡,最终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他用自己充满艰辛的一生诠释着勤劳致富带来的命运改变。

    生在江汉平原的我,对于大山和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向往和敬仰。今年寒假,计划在年前到朋友广西博白老家看望他的家人,如愿满足我对于客家传统文化的向往。想象中的广西,是一个有着浓厚传统文化氛围却偏僻落后的地区。出行之前,朋友开玩笑说,老家现在还有械斗,甚至在年终还会出现拦路抢劫的事件,博白在早期因为村民反抗计划生育政策而焚烧乡镇政府的事件而闻名全国,按照他的话说,这是一个民风彪悍的地方。他问我怕不怕,我抱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笑言如果出现了,那将是今年春节最大的收获了,就当做是穿越到九十年代我的家乡。实际上,械斗和抢劫只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因为存在宗族之间的对立势力,械斗是正常的,而处在两广交界处,社会环境相对复杂,治安状况欠佳,会出现一些抢劫案件,这些对一般的老百姓生活影响并不大。

    广西博白及其周边农民的生活,要比全国其他大多数地区更为艰难,由于对计划生育的强势抵抗,计生政策执行失败,村民们坚持多子多福和传宗接代的观念不动摇,生育数量至今还保持在3个的平均水平,孩子的养育成本高。加上当地的土地不适合种植水稻,而是以黄麻、红薯、花生等作物为主(丘陵地区水田少坡地多),适合种植的作物并不值钱,也不能满足口粮需求,在现金收入极少的年代,一般百姓家庭维生艰难,但想象中的艰难并没有刻写在老百姓的脸上,我所见到的是他们身上焕发的顽强意志与生命活力,纵使生活艰难,却依然不屈不饶,充满希望。我所要讲述的故事,是朋友父亲阿周叔的故事,也是这个家庭的生命史,但周家的故事只是当地一般老百姓家庭甚至是全国大多数平民家庭的写照而已。

    阿周叔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2000年来,周家先后从福建到广东,再到广西,最后迁至北海合浦县白镇西村,定居至此。在解放前,阿周叔祖上有上百亩地,解放后土地改革划成分,由于阿周叔的三叔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在村中有威望,在土改小组中担任职务,划为上中农,成了落网地主,在频繁的批斗运动中,阿周叔的祖父虽未卷入其中,却一直过着贫苦而安定的生活。

    阿周叔的父亲遗传了祖父聪明与勤劳的基因,擅长各种手艺,除了基本的农业生产以外,他还会在外面做各种活赚点现金过活,但由于孩子多,生有八个儿子,总共十三个孩子,即使再勤劳要顶不住十三个孩子的嘴。所以,阿周叔家享受着多子的荣光却过着极贫的生活,七兄弟(夭折一个)住四间房子,结婚的儿子住一间,未婚的儿子几个住一间,经济水平属于村中的底层。等到阿周叔这一代成人,兄弟们纷纷成婚,贫困没有改变他们的生育观念,多子依然是他们的人生追求。

    阿周叔1986年成婚,连着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孩子在家族男丁中排名周三、周四。1991年怀了第三胎,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严格,为了躲避计生政策,阿周叔从北海合浦白镇逃到了相邻的玉林博白龙镇,当时白镇的老家,财产只有一口破锅,一家四口没有任何牵挂地逃走了。来到龙镇不久后,生下一个女儿,在女性排名中排第二,人称周二妹。最初到龙镇的几年,他们还会在老家种点作物,收割时跑回家乡收获花生、红薯等,但农产品不值钱,后来索性将农田彻底抛荒。阿周叔一家五口,在龙镇镇上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全家靠阿周叔一个人做木工维生。当时租住的房屋中,所有的家产只有一口锅、两个桶和一张供四人睡的床,结果没多久这口由岳父捐助的锅还被偷走了。

    阿周叔(中)和儿子们一起回老家修缮祖堂,最左为他读博士的儿子

    幸运的是,阿周叔精湛的木工手艺,很快在当地树立起名声,成为全镇首屈一指的木匠,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镇所有的自然村。但当时的村民生活艰苦,赊账太多,木工生意好但不能及时拿到工钱,为了保住客源,不得不经常通宵熬夜做工,做工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他一个人要解决一家人五口人的吃饭问题,还要付房租、买工具,并适当支持一下双方的父母和兄弟,所以生活极为拮据,家里经常只有白米饭吃。周四回忆他小时候的生活,说有一次好几天没吃饱饭,到同学家玩,同学父母留他在家吃饭,他一口气吃了三大碗白粥没喘一口气,把同学全家人吓到了。阿周叔夫妇两人在沉重的负担中还是攒下一笔钱,1993年付了2000元定金在镇边买了一块地皮,花了几年时间还完10000元购买地皮的钱,又于1997年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房子,新建的房子没有任何装修,一楼作为工作间,二楼住人,没有厨房,就在顶楼搭建一个棚屋做饭吃饭。新家没有购置家具,几张床和简易的衣柜全由阿周叔自己打造,尽管没有豪华的装饰,但至少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住处。

    建房之后,生活本该开始变好,不料,第三个儿子于1998年意外降临,这个儿子已经是家族中的第十个儿子。周十出生时,计划生育的风声紧,罚款重,阿周叔不敢请接生婆,而是由自己亲自接生,由于不懂接生技术,在剪脐带时使用酒精过猛,不慎将婴儿的腿部烧伤,至今留有疤痕。为了避风头和寻找奶水,孩子出生几天后就送到五姨家哺育,当时五姨刚生了一个同龄小孩,正处于哺乳期,有奶水吃,他不得不去与表哥抢食。在小姨家呆了十个月之后,就送到外婆家抚养。直到几岁之后,才回到家中。为了掩人耳目,周十称呼阿周叔夫妇为伯伯婶婶,当做叔叔的孩子生活在周家,他从小以为自己不是亲生的,生怕惹了伯婶兄姊生气,所以表现得勤快乖巧。

    新添男丁固然喜悦,但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四个小孩的抚育费用成为阿周叔心头的担忧。为了保证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全家人节衣缩食,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开销,那时穷得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都舍不得买,阿周叔家住在镇北,学校在镇南,每天早上,三个大点的孩子早上5点多就起床,步行四十分钟到学校,放学后再走回家。每天放学回家后,周二妹帮着带小弟弟,周三哥帮着母亲做家务,周四哥则跟随父亲到村民家里安装门窗。这样的生活模式,我从未亲历过,只是从父母长辈口中有所耳闻,却未曾想过会发生在异地的同龄人身上。但想象的艰苦在他们的叙述中未曾看见,他们的童年记忆充满着多子女家庭的欢乐,两个哥哥一起去偷甘蔗,坐在草地上啃的甘蔗皮成了小山包,小弟弟是哥哥姐姐挑逗和嘲笑的对象,又乖又可爱,却被比作猪栏里的小猪,至今还被叫做小猪头。冬天,一群小孩会在空地上“窑薯”,据说比烤红薯更香更好吃。

    欢乐伴随着艰辛,一家人过着清苦的生活,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地靠着勤劳的双手与生活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凭着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精神,阿周叔攒下了一笔钱,准备加高房屋。在当地,儿子与房子就是面子与荣耀,阿周叔生有三个儿子,在家族中赚足了面子,但儿子们过得好更为重要,为了儿子们未来的婚姻大事,阿周叔在2007年建起了三层四层楼房。当时只有材料钱,为了省工钱,全家决定在周四放暑假时,由父子两个自己建房,周四当时高二,一放假就回到家中,白天做木工,晚上与父亲一起码砖砌墙,经常是通宵达旦,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三楼建好后,父子俩的身体实在承受不了,才狠心花了一万块工钱将四楼包给包工头建。

    本文作者和阿周叔的小儿子做铝合金窗户

    然而,房子建好后,阿周叔的木工生意却开始走下坡路,木门木窗等木制品开始被铝合金等替代,赚钱变得不易,而家里的经济压力却越来越大,孩子们要读书,大儿子也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还没有装修。经过一番纠结,阿周叔决定转型做铝合金门窗,当时他已经接近50岁,学习能力和体力都在下降,但为了孩子们,他还是决定搏一把。转型初期,由于年纪大,进入行业晚,拼不过年轻人,生意惨淡,家庭经济开支难以维继,曾几度无法支持小儿子的高中生活,都是依靠借贷才度过难关。随着进入时间的拉长,加之此前做木工积累下的人脉,铝合金安装的生意逐渐好转,除夕前一天还要做活,年初三开春之后就开始复工,一年没几天完整的休息时间。但阿周叔乐滋滋的,他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只要有活干,自己就还有价值,就能为儿子们增加一份资本少添一份负担。

    孩子们是阿周叔一生奋斗的希望与动力,但这几个孩子的成长他也没少费心,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倾注了心血。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到浙江打工,跟着叔叔们在模具厂中做模具,第一年是做徒弟,工资低,年底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只好忍痛第一次一个人在异乡过年。大儿子一个人在外,父母在家揪心,夜夜睡不着觉。好在周三勤奋好学,学会了模具设计,很快从一个普通工人变为技术工人,工资逐年增长,虽然在外消费高,攒不到钱,但至少能够保证每年可以回家过年。不料,周三在打工的中途,突然生病,不得不回家休养一年,依靠父母悉心照顾,来年再返浙。在外打工几年后,周三到了结婚的年龄,父母开始为他张罗相亲事宜,先后选了几个对象,最后选择了本镇的一个姑娘,两人顺利成婚生子。大儿子的婚姻大事完成了,如他所愿生了一个大孙子。

    周四一直是父亲引以为傲的孩子,由于跟随父亲做活的缘故,听闻父亲的教诲最多,见识最广,又聪明伶俐,是父亲最器重和操心最多的孩子。周四在初中以前以帮父亲干活为重,学业倒是辅业,成绩平平,他当时考虑自己未来的归宿就是外出打工,在老家的村庄,还从未出现过大学生。阿周叔在周四读初二的某一天,突然告诉他,希望周四能够通过读书这条路改变自己的命运。周四并不懂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意义,他只是觉得,听父亲的话准没有错。初一初二其懒无比的周四,在初三时开始进入爆发状态,经常废寝忘食地学习,他头脑灵光,学习东西上手很快,成绩突飞猛进。中考时却与县一中录取线相差8分,不能如愿进入县一中。他极为绝望,但阿周叔却激励他不要放弃,他铁定心要让儿子冲出去,硬是咬着牙交了6000块钱择校费进了一中。6000块钱是东拼西凑得来的,在当时对于这个家庭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交了择校费之后,家里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活就成了问题,全家人硬是挺过了难关。

    周四择校进一中,将自卑化作动力,生活得非常洒脱,每天的生活只有学习、运动、吃饭、睡觉,其他一概不管,父母的愁苦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丝一毫,他却将父母的希望融于骨髓践于行动。但命运再一次跟他开了一个玩笑,高考时发挥失常,考上了重点大学但不是他满意的学校,毅然决然地复读,自己独身闯到复读学校与校长谈判复读条件,要求安排老师额外辅导短腿科目,双方经过平衡之后周四开始了复读生活,复读的一年,最终考到华科。对于周氏家族而言,这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阿周叔对儿子感到满意,在他的培养下,出了第一个名牌大学生,至少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有个交代了。

    阿周叔的心情跟着孩子们跌宕的人生起伏,交织着失望与欣喜,却从未失却希望。他这大半生一路走来并不顺当,从一无所有到白手起家,积攒家业,其中的坎坷和艰辛只有他与家人体会最为深刻。一切的酸楚,都被孩子们顺利成长的喜悦所湮没,其实几个孩子的成长并不顺利,但每次都能够化难为易,每次跌至谷底都能够耐心重新出发,凭着全家人的韧劲冲出重围。如今,周三哥和周二妹已经完婚,周四还在大学深造,小猪头周十在读高中,家里的生意慢慢好起来,几个孩子也逐渐长大成人开始为父母分忧。按理说,阿周叔夫妇俩应该可以好好歇息了,但他们俩依然不知疲倦、精神抖擞地干活,在他们看来,还有两个儿子任务没完成,就不能停息。

    复杂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影响到这个家庭的奋斗,重重艰难也未曾浇灭他们一心向上的希望之火。阿周叔经历的人生,何尝不是当地甚至中国大多数父母的人生呢?为了家庭后代的发展,无私奉献,燃烧至死。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乡村面貌的改善,要感谢一个个家庭默默无私的奋斗,而一个个普通家庭的发展,也得益于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善。乡村社会是否有希望,取决于这些普通家庭的发展状态。虽然今天的中国不尽完善,却留有普通家庭上升的空间,让他们的奋斗充满意义与希望。国家与社会所要做的,就是为底层家庭保留和创造更多的上升空间,不至于泯灭一个个普通家庭与普通民众奋斗的决心与希望。

    (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来源:http://www.guancha.cn/LeiWangHong/2016_02_10_350779_s.shtml

  • 责任编辑:tm211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